">
中新網杭州12月8日電(見習記者 施紫楠)京杭大運河,是諸多城市發展的血脈,更是人類文明的偉大見證。幾千年來,運河以水波為曲,槳帆為歌,傳唱著中華民族浩蕩奔騰的歷史壯歌。

常秋月劇照 受訪者供圖 攝
8日,大運河京杭雅集活動在浙江杭州舉辦,京杭兩地藝術家泛舟共賞大運河杭州段美景,為大運河而歌、為大運河而書、為大運河而畫、為大運河而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大運河文化交相輝映。
“中國戲曲自古便有‘水路即戲路’之說,而大運河就是中國戲曲水路傳播的活化石。”處于奔騰不息的運河之上,國家一級演員、京劇京劇院青衣、花旦演員、梅花獎獲得者常秋月這樣感慨。
常秋月表示,南北戲曲藝術隨著水路經濟帶的繁榮而興盛,因此大運河沿岸也是中國戲曲種類最為密集的區域之一。元初,雜劇創作中心因運河發生南移,大量北方作家、藝人來到杭州,使得江南地區成為當時中國文化藝術的中心區域。
“南北戲曲藝術通過運河交流貫通,這樣的契機促生了戲曲藝術本身的重大變革。其中一個突出表現就是出現了戲曲唱腔的‘南北腔合調’,給中國戲曲藝術發展帶來深遠影響?!背G镌抡f。

常秋月生活照 受訪者供圖 攝
正如常秋月所言,千百年來,大運河不僅促進了戲曲種類的南北交融,提供了戲曲繁榮的物質基礎,更奠定了運河沿岸“百花齊放”的戲曲面貌。
而在加快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當下,如何弘揚大運河文化,牽動著運河沿線社會各界的目光。
“古人早已將大運河文化與戲曲文化相互融合在一起,因此可以說,戲曲同時也承載了大運河文化傳承的責任?!背G镌抡f,保持戲曲最原始的根基,不要讓老一輩留下的精華遺失,至關重要。
戲曲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化身,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教育價值,是人文精神與傳統文化的瑰寶。近年來,隨著中國對傳統文化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一系列戲曲活動開始走進學校和社區,逐漸掀起一股“戲曲文化熱”。
“中國戲曲的春天已經到了?!背G镌抡f,戲曲進校園活動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將仁、義、禮、智、信等優秀品質融化在孩子們的血液中,對傳承中華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有著重要意義。
活動終有散場之時,但“戲曲運河”卻正在成為中國一張熠熠生輝的文化金名片,讓“活起來”的運河文化再添一道迷人“韻味”。
據悉,此次活動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浙江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國新聞社主辦,杭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杭州市運河集團、杭州西湖名勝區管委會、杭州市運河綜保委、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承辦,藝文中國聯盟、天安時間當代藝術中心等提供學術支持。(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