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民營經濟的每一次松綁
都會迎來民營經濟的大發展

提振民營經濟須化解結構性成因
文/劉俏
發于2019.12.16總第928期《中國新聞周刊》
民營經濟是中國改革的晴雨表,對民營經濟的每一次松綁,都會迎來民營經濟的大發展。從中、長期計,提振民營經濟的發展,必須從化解結構性成因入手,根據成因通過更為徹底的改革開放以市場化的方式去化解。
第一,將國家戰略和市場進行更有效的結合,堅定不移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尋找提升全要素生產率(TFP)的途徑。中國在推動全要素生產率(TFP)增速方面仍有很多有利的結構性力量。(1)中國經濟的“再工業化”,也就是“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利用互聯網大數據驅動產業的變革,可以帶來全要素生產率(TFP)的提升空間。(2)“新基建”——“再工業化所需的基礎設施”,圍繞產業變革、產業互聯網所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如5G基站、云計算、儲存設備等。(3)“大國工業”。如發展民用航空等大工程、大工業,會繼續提升全要素生產率(TFP)。(4)“產業變遷”帶來的機會。這個過程中,資源需要重新配置,也會帶來效率的提升。以市場化的力量引導民營企業參與其中,并充當變革的主力,中國有可能創造在工業化進程結束之后仍然保持較高TFP增速的奇跡。
第二,政府轉變職能,改變行為模式,消除所有制歧視,建立真正的競爭中性原則。
新的發展階段,政府最應該做的就是創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停止給予相關利益集團的補貼和特權;轉變政府職能具體還反映在打破行政性壟斷;在基礎產業領域放寬準入,鼓勵競爭;降低能源、物流、通信、資金、土地等基礎性成本等方面。
第三,大力推進要素配置的市場化改革進程。在金融領域,實現利率的全面市場化;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增加直接融資所占比例,改革企業上市制度和退市制度,推出IPO注冊制并堅決執行市場化的退市制度;以更開放的姿態鼓勵民營資本、外資進入金融服務領域,通過市場競爭,提升金融中介效率,降低融資成本。
在勞動力配置的市場化改革方面,需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逐漸引入與“居住和貢獻”掛鉤的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消除勞動力在城鄉間和城市間遷移的制度障礙;提升基本公共服務的統籌水平,推進包括養老、醫療、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務的可轉移化改革;設計并實現與勞動力自由遷移相匹配的財政公共支出和分擔機制,改變財權與事權的錯配。
在推動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方面,改進耕地增減掛鉤,建立全國性建設用地指標交易市場,解決建設用地錯配問題;擴大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范圍,解決農村建設用地使用效率低下和農民權益無法保障的問題;探索城市工業用地和商住用地轉換機制,制定增值收益共享機制,解決閑置工業用地退出難和變更難問題等。
第四,加大研發力度,增加基礎科學研究投入,提升研發效率。未來中國應該明確將研發強度作為高質量發展重要指標,并明確規定中國的研發GDP占比應該逐漸提升到3%之上;在不斷提升研發強度的同時,更應該增加對基礎科學的研究,形成在關鍵技術和領域的產業供應鏈閉環。
與此同時,強化知識產權保護,鼓勵研發人員從事難度大、周期長、風險高的底層技術和基礎技術研究,營造良好的研發生態,讓創新主體敢于創新、樂于創新。
第五,減稅降費、鼓勵創業創新、明確民營經濟重要性和定位是一項長期工作。減費減稅能夠增加消費意愿和投資意愿,提升企業盈利表現。企業稅收方面,建議削減企業所得稅,真正減低企業稅負,提升企業效益,全面改善經濟微觀基礎;降低個人所得稅,提升消費和創新創業積極性。
作者:劉俏,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教授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