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鎮(右)在蔬菜基地和朋友交流蔬菜行情。

劉彩云(右)和丈夫返鄉創業種香菇。

周藝(左)在他的養蛇基地。
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陳會君 通訊員 龍鈺 汪中昌
眼前這位小伙,皮膚黝黑。唯一讓他像一名“90后”的特征,就是他的船襪配板鞋。
他帶我們扎進他的“蔬菜王國”,車行10多分鐘,除了綠色,還是綠色。“你看得到的,看不到的,都是我們公司的蔬菜。”28歲的張鎮十分自豪。他是湖北金潤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在嘉魚縣潘家灣鎮掌管著8500多畝的蔬菜基地。
兩個月來,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訪發現,像張鎮一樣躬耕田野的“90后”在嘉魚縣較為普遍,全縣8個鄉鎮中,7個鄉鎮都有做農業的“90后”老板,總計97人,種植養殖規模累計超過1.3萬畝。
“沉下去”的年輕人在琢磨什么——
“只盯著城市的繁華,有點一葉障目”
前不久,“袁隆平之憂”廣受關注。袁隆平院士所擔心的,是未來誰來種田的問題。
“年輕人是未來農業的希望!”嘉魚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賀新良說,隨著鄉村振興推進,這兩年密集回來一批“90后”,相比老一輩,他們頭腦靈活、視野開闊,對市場更敏感。
同樣是養魚,渡普鎮東湖村1993年出生的孫杰,思路不一樣。2017年,他從武漢交通職業學院畢業,到村委會上班。村里都養蝦,他提醒父母千萬別跟風,果然今年“蝦情”一般;父母養了25年的四大家魚,他提出養黃骨魚:“飼養周期短、回報率更高。”
從挖塘起,孫杰開始一段辛苦的時光。每天4點多,他起床喂料、割草,忙到7點多洗個澡,到村里上班。下班后,他又趕到魚塘。他說,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
渡普鎮煙墩村養水蛭的魯濤濤有同樣感受。他1991年出生,從湖北科技職業學院畢業,看到江浙人養水蛭效益好。深入考察后,魯濤濤看好這個行業,“預計10年內,市場波動不會太大?!彼伊巳齻€小伙伴,湊齊70萬元,2017年啟動創業。當時,正值酷暑,同齡人享受“空調、wifi、西瓜”時,他們在烈日下暴曬。“只要是一雙手能做的事,我們都自己做,挖田建房,泥瓦匠、電工的活,都學著干?!濒敐凉f。既敢闖敢為,又腳踏實地,他們第一年就賺到了“第一桶金”,入手了時尚的越野車。
魯濤濤肯吃苦,他說,只要能致富,無所謂城市、農村。孫杰很理性:“只盯著城市的繁華,有點一葉障目,現在國家政策好,農村機會多,鄉村也需要有人建設!”工作之余,孫杰還加入咸寧市委組織部“一村多名大學生”計劃,免費到咸寧職業技術學院學習中小企業管理。
夜幕降臨,鄉村萬籟俱寂,“90后”們有點不適應,但他們滿懷希望,期待正孕育的黎明。
什么樣的地方能承載年輕人——
“推力和拉力之間,經濟機會最重要”
一批“90后”在嘉魚農村嶄露頭角,絕非偶然。
嘉魚坐擁長江之濱,與江漢平原隔江相望,有著“北有壽光、南有嘉魚”美譽,全年蔬菜產值達到41億元。
張鎮的父輩,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就在當地做種子生意。2009年,家里生意需要,張鎮返鄉注冊成立金潤農業。
公司業務有三大板塊:有種子試驗推廣田,1230畝,種著2000多個包菜、白菜品種,中國工程院院士方智遠每年都到他們田里做試驗;有交易市場,網羅多家物流公司,每年收菜高峰,市場里車水馬龍;有7280畝農場,請11戶大戶打理。公司一年銷售50噸種子,30萬噸蔬菜,其中2000噸蔬菜出口俄羅斯。為了讓蔬菜錯峰上市,公司還修建了1200噸的冷庫。
張鎮說,嘉魚農業產業基礎好。只要做好管理,就能控制成本、降低風險。
離張鎮的公司不遠,1992年生的周藝在新街鎮余碼頭村養著2000多條蛇。此前,他在城市里做廚師。依靠一根網線,他找到襄陽的一位師傅,學了養蛇技術;養殖啟動后,被蛇所傷,他又在網上求教,掌握中草藥祛毒方法;拓寬銷路,他在抖音等平臺,展示手挽四五條蛇與之“共舞”的絕活和香辣蛇廚藝。他的香辣蛇最遠賣到了緬甸。
官橋鎮跑馬嶺村,1994年生的劉彩云去年和丈夫返鄉,在家門口養了1萬多棒蘑菇,成為全縣返鄉投身農業年紀最小的一位。“幾年前,不可能有年輕人回來?!辨傆嘘P負責人說,現在農村通網通路,基礎設施好了,原材料方便進來,農產品能及時出去,為年輕人創業打下基礎。每天,劉彩云還把孩子送到縣城上幼兒園,沿著新修的公路,騎摩托車一個小時。
為引導人才向基層流動,2017年,咸寧市啟動“一村多名大學生計劃”,3年來全市共招錄學員1122人。嘉魚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魏萍說,客觀條件和政策刺激,成為吸引年輕人回歸農村的重要因素。
華中科大馬克思主義學院專家鄒旭怡認為,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是一股推力,農村的資源稟賦和越來越好的基礎條件,是一股拉力。推力和拉力之間,最重要的是經濟機會,能承載年輕人的地方一定是有經濟機會的地方。
背后折射什么規律——
順勢而為,點亮“東方的魚肚白”
農村呼喚年輕人。年輕人奔赴嘉魚農村,是個案,還是普遍現象?
團中央青年講師團成員、華中科大國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員閆帥,曾走訪浙江、江蘇及我省十堰等地。他介紹,受鄉村振興政策刺激,這種現象不同程度出現在資源條件好、環城市帶周圍的農村?!罢f年輕人回歸農村‘拐點’到來為時尚早,只能說有這種跡象,好比東方的魚肚白,紅日將出未出。”
中國城鎮化率不到60%,相比發達國家70%到80%的水平,還有增長空間。閆帥說,城鎮化和鄉村振興不是此消彼長,而是資源再優化配置的過程。未來一方面會持續有農村人口到城市,另一方面也會有年輕人回歸農村的逆城市化現象。年輕人對市場敏銳,這一批投身農業的“90后”,是先吃螃蟹的弄潮兒。他建議,順勢而為,對這批年輕人予以更多幫扶,讓大家看到鄉村振興的希望。
鄒旭怡說,發達國家現代化進程,都經歷工業為主導、工農相對不平衡,再到比較平衡的過程。中國現代化已發展到中后期,會實現更加均衡發展。國家工業化形成的財力,也能為農業現代化提供較好保障。有資源、基層黨組織保障有力的農村,將優先吸引一批年輕人回歸。
2018年,省委組織部、省農業廳等聯合發文,在全省啟動“一村多名大學生計劃”。今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鼓勵引導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的意見》。咸寧市委組織部部委委員王江期待,能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向田野,投身鄉村振興的浪潮。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