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新報訊(記者肖敏、通訊員張春斌、楊洪霞)“我和丈夫都在深圳打工,我干家政每月6000元,他做保安月薪4000元。”1月5日,返鄉探親的鄖西縣關防鄉周家坪村村民曹德梅告訴記者。4年前,她家被納入貧困戶,剛好趕上鄖西縣被列為全國貧困人口勞務協作工作試點,夫妻倆遠赴深圳,收入一年多過一年,2019年順利摘掉“窮帽子”。
勞務協作扶貧,是鄖西縣“立體就業”的一個側面。4年來,該縣與廣東四市開展勞務協作,后又延伸至武漢、天津、上海、北京等地,勞務輸出從以往的無序變為有序對接,像曹德梅夫婦這樣脫貧的人越來越多。
在就業空間上,該縣統籌推進縣外轉移、縣內安置和居家就業。城關鎮紅廟村李永重度肢殘,干不了農活,又無法外出打工,加入村紅小帽刺繡專業合作社后,他學會為帽子釘鈕,每月收入兩三千元。而在紅小帽合作社,這樣的扶貧對象有19人。
在就業時間上,該縣突出長期穩定就業,兼顧短期就業、靈活就業和臨時就業。鄖西縣縣長查宏介紹,該縣將竹藤編、織女繡、鐵掃帚、魚鉤等納入精準扶貧特色產業,大力實施“三鄉工程”,鼓勵鄉賢領辦經濟合作組織,現已建成產業扶貧車間(作坊)619個,實現所有行政村全覆蓋,不少貧困戶在家門口打起了“短工”。
在就業方式上,該縣堅持能人返鄉創業、扶貧扶智技能就業、托底安置保障就業等多措并舉。去年初,該縣安排60名貧困青年到達貴州安順市紫云職校,他們將接受為期一年的制鞋技能培訓,達到中層管理干部水平后結業,回到落戶鄖西的亞洲鞋業巨頭米高龍鞋業公司上班。
“就業工作突破原有界限,人社部門牽頭抓總,調動社會優勢資源和各部門力量,形成‘勞務輸出就業、吸引能人返鄉創業、發展產業居家就業、扶貧扶智技能就業、托底安置保障就業’的大就業格局。這既是一種多層次的就業模式,也是一種全方位的扶貧模式,轉變人們傳統擇業觀的同時,也較好地撬動了創業促進就業的倍增效應,讓‘長效脫貧’成為可能。”鄖西縣委書記張濤說。
在這一模式刺激下,被譽為“湖北淘寶第一村”的澗池鄉下營村,打造綠松石電商平臺,全村開設淘寶店、微店500余家,帶動700多人就業;“一把小掃帚”帶富眾鄉親的恒達掃帚合作社,輻射帶動14個鄉鎮、1萬多農戶種植加工鐵掃帚,幫助500名貧困戶實現脫貧。
數據顯示,去年,全縣轉移外出務工就業達16萬人次,包括4.3萬名貧困戶,加上縣內安置的9000余人,全縣已解決5萬余名貧困人口的就業問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