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訊(記者龔雪、通訊員徐燕)古老白云石究竟如何形成的?這一困擾地質學界200多年的問題有了新答案。記者6月10日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獲悉,該校李超教授團隊牽頭聯合美、德專家科研攻關,在白云石地質成因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古往今來,不少文人騷客吟詠三峽風光,贊嘆奇石嶙峋。“三峽山脈露出的灰白色石塊即為白云巖?!崩畛淌诮榻B,一塊巖石白云石礦物含量超過75%,則被稱為白云巖。白云巖不僅好看,還廣泛用于建材、陶瓷、焊接、橡膠、造紙、塑料等工業中,以及農業、環保、節能、藥用及保健等領域。白云石的成因卻成為地質學界200多年的未解之謎。地質學家通常認為,早期海洋大規模白云石的形成,很可能是由最初海水中沉淀的方解石或文石等碳酸鈣礦物,在漫長的地質埋藏過程中、在高溫下(100℃)受到熱液或者富鎂流體交代作用而形成。但這種觀點對地質學界一直以來廣泛使用以碳酸鹽巖為載體,研究地球表層環境歷史演化的做法構成挑戰。

長江三峽地區是世界上有代表性的白云巖聚集地。科研團隊選取在我省三峽樟村坪地區的兩個鉆孔中取得、距今五億年前的埃迪卡拉紀白云巖作為研究標本,采用目前新興碳酸鹽團簇同位素測溫技術開展研究。團隊發現,幾乎所有的白云巖樣品形成溫度在0至60℃之間。為進一步研究其形成機制,研究團隊還對白云巖樣品開展稀土元素、流體氧同位素組成分析和顯微巖相學觀察。研究結果進一步表明:這些白云巖形成于一個低溫且微生物活躍的海水溶液環境。“由于早期成巖條件下形成的白云石能夠最大程度記錄沉積時期的海洋條件,因此地質學界一直廣泛使用以碳酸鹽巖為載體的地球化學指標,追蹤地球表層環境歷史演化的努力是可行的?!崩畛f,這一發現不僅為揭開“白云石之謎”提供了新思路,還為碳酸鹽指標用于地表環境記錄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提供了理論基礎。

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資助,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李超教授團隊牽頭,聯合該校黃俊華、童金南、謝樹成教授團隊,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Aradhna Tripati教授團隊、美國加州理工學院Max Lloyd博士、加州大學河濱分校Timothy Lyons教授和德國波鴻魯爾大學Adrian Immenhauser教授,攜手科研攻關,歷時7年終有結論。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綜合性學術刊物《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