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療志愿服務隊為防汛人員做體檢。 (資料圖片 黃州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提供)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柯利華 通訊員 呂有明 殷霞
涼風習習,笑聲起伏。8月5日上午,黃岡市黃州區汪家墩社區新時代實踐文明站,14個孩子正跟隨志愿者劉東方做游戲,這些孩子的監護人都在江堤防汛。
“志愿服務為防汛人員解決后顧之憂,給孩子一個精彩假期。”從江堤巡查歸來,看到這一幕,汪家墩社區居民夏櫻豎起大拇指。
群眾需求在哪里,志愿服務就送到哪里。作為全國第二批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黃州區引導6.3萬名志愿者投身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群眾“點單”,志愿者“接單”
“文明實踐站提供場地,我們只是出點力。”劉東方是首都醫科大學在讀研究生,7月22日聽說汪家墩社區防汛人員的難處后,他和戴詩琪等5名志愿者主動報名,每天抽出時間值班,負責看護、指導孩子們完成作業,“有時還教唱歌畫畫、開辦衛生講座,所有服務全部免費。”
去年11月,汪家墩社區新時代實踐文明站成立,目前已指導建立多彩童年公益社團、益戀一家親公益社團、文明管家公益社團等3支志愿服務隊,引導108名志愿者加入,為社區群眾提供6000余小時志愿服務,包括老人急需的上門送餐、理發、量血壓等。
長期以來,“資源少、組織難、缺能力”等問題困擾著基層公益服務的發展。去年10月以來,黃州建立區、鄉、村三級新時代文明實踐組織,整合區級十大“文明實踐基地”和鄉村兩級黨員活動室、社區大講堂、百姓大舞臺、四點半學校、衛生室等資源,就地打造成基層的文明實踐陣地,自下而上收集群眾需求,形成理論宣講初心服務、愛民惠民暖心服務、文體文藝悅心服務、衛生健康貼心服務等“八心”志愿服務清單,分別由區直相關部門牽頭,統籌提供志愿服務活動。
黃州區委宣傳部部長、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副主任張全斌介紹,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各地均處于探索中,該區重點解決“誰來做、做什么、怎么做”等問題,探索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的有效路徑。
今年6月,黃州區建成我省首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線上平臺,構建“群眾點單、中心派單、志愿者接單、群眾評單”服務模式,線上線下收集群眾需求,按照分層分類分眾的標準,讓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更加精準。
張全斌說,災后生產自救,就派農技人員送技術下鄉;鄉村留守兒童多,就開設假期公益課堂等;農村老人看病不方便,就組織醫療志愿者入村義診。
1329支服務隊惠民5.59萬場次
“家風正則天行健品自高,家風猶如晴雨表。家規嚴則政風清黨風好,家風猶如風向標……”黃州區赤壁街道潘家灣社區每辦一期道德講堂,國學愛好者段慶必定到場講座。
為使宣講更貼近群眾,他反復推敲打磨稿子,準備PPT課件和視頻。在赤壁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引導下,段慶發起家道家風與家教宣講團,在26個社區義務開展活動。
赤壁街道辦事處主任、文明實踐所副所長郭薇說,為更好地引導群眾服務群眾,街道以志愿服務項目設計大賽為抓手和載體,推動志愿服務落地生根。
在二機社區,66歲的退休教師李瑞蘭,辦起免費教老人識字的“夕陽紅課堂”;在體育路社區,黃岡剪紙非遺傳承人蘆華,成立“快樂剪紙工作室”,免費教居民剪紙;在四海社區,老干部、老模范、老教師、老黨員、老醫生組成“五老領跑公益聯盟理事會”,建立居民自助互助機制,志愿隊從最初的15人發展到如今120人,越來越多的青年志愿者加入理事會。
登錄黃州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線上平臺首頁,點開“我要看排名”,志愿者個人和團隊參與活動的次數、內容、服務時長等一目了然,可自動生成自己的志愿者證書。
目前,黃州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有實名注冊志愿者6.3萬多人、志愿服務隊1329支,開展惠民服務活動5.59萬場次。
村莊變美,鄉風變好
“村里環境一天天變好,我們的隊伍也逐漸壯大。”夏日清晨,陳策樓鎮盂缽橋村62歲黨員倪秀容,帶領該村美麗鄉村志愿服務隊除雜草、清垃圾,他們動作嫻熟,配合默契。
風景如畫的盂缽橋村,曾經臟亂差。去年起,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美麗鄉村建設結合起來,引導鄉賢能人、文藝骨干等,成立“道德協會”“紅白理事會”“美麗鄉村”等5個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小分隊,參與村務管理,化解矛盾糾紛,打造美麗鄉村。
倪秀容作為美麗鄉村志愿服務隊發起人,挨家挨戶勸導村民改廁,帶動留守婦女志愿者,在房前屋后栽花種草;紅白理事會核心成員祁佑三,每逢村民家辦喜事,都會帶領志愿者說快板、鋪桌布、端菜盤,忙得不亦樂乎;道德協會志愿者們,以黃梅戲、廣場舞、快板等藝術形式,宣講黨的政策、法律法規、移風易俗等內容。
盂缽橋村黨支部書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站長呂迎紅說,借助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村莊變美,鄉風變好。“村里無論紅白喜事,宴席每桌不超過500元,減輕了村民經濟負擔。”
陳策樓鎮宣傳委員、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副所長伊海清說,常年住在農村的80%是老人、婦女和兒童,急需一支能長期扎根鄉土、服務村民的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伍,鄉賢能人正好補齊這塊短板,他們引導群眾向善向上,讓鄉村文明煥發新氣象。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