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天都市報記者 陳俊 通訊員 付瑞勇
地處巴東最北邊的沿渡河鎮羅溪壩集中安置小區,四面環山。12歲的張星亮(化名)和爸爸張天學住在其中一間陳設簡單的房子里。
張星亮患有成骨不全病,骨骼一碰就碎,鄰居都稱他“瓷娃娃”。5年前爸爸第一次帶著他去上學,可一周后他就不得不回來。孩子的身體無法適應課堂學習,入校讀書成了孩子的夢。
為了讓孩子能夠繼續學習,羅溪壩小學的校長和老師們決定,到張星亮家里來給他上課。5年時間,這個設在家里的“一人課堂”和羅溪壩小學的一張課表成了張星亮的夢想之舟。送教上門的老師換了五批,14名老師接力五載,圓了張星亮的讀書夢。
昨日,記者來到了“一人課堂”,見證“瓷娃娃”的圓夢歷程。
入校學習一周無奈離開
這是一間很普通的安置房,70多平方米的屋子里擺放著簡單的家具。這間房子,既是張星亮的家,也是他的課堂。
“那時真的很無助,孩子連上廁所、倒水等一些簡單動作都不會,要入校讀書幾乎是個不可能的夢。”談起兒子,45歲硬漢張天學一下子哽咽了,低頭嘆了口氣。
張星亮出生于2008年,他的童年是不幸的。2歲多時手臂骨折,3歲時腿部骨折。“雖然能站立走路,但只要輕輕摔倒在地,手腳就會受傷骨折。”張天學告訴記者,多次骨折后醫生建議他帶孩子到大醫院檢查。后來經檢查確診,孩子患有成骨不全病,骨質疏松,脆性增加且易畸形。從此,大家對孩子都小心翼翼,“瓷娃娃”這個稱呼成了他的代名詞。
從2013年開始,張天學每年要帶張星亮到醫院做一次骨骼矯正手術,動輒花費五六萬元,家里的負擔越來越重。
7歲那年,張星亮第一次見到學校,眼里充滿新奇和向往。張天學找到學校,請求羅溪壩校長張澤旭開“綠燈”:在教室后面留個位置,他自帶木匠定做圈椅和桌子,兒子上課,爸爸陪讀。話剛出口,張澤旭就點頭同意。
可僅僅過了一個星期,張天學就背上兒子和書包回了家。“兒子除了翻書和寫字自己能完成,其他都是我來做。有時怕影響了其他孩子。”張天學選擇了放棄。
老師單獨備課送教上門
學生沒法來學校上課,老師就去學生家里講課。一個“送教”的詞在張澤旭腦中彈出。
“我在這所學校待了18年,知道山里孩子對知識是多么的渴望,所以我們一個也不能放棄。”張澤旭告訴記者,當年在他的發起下,很快,一個以穆宇為班主任的單人班在張星亮家開辦了。一個學生和語文、數學兩位老師,每周三堂課,張星亮成了在家上學的幸運兒。
從2015年開始,張星亮每升一個年級,送教的老師就換一批。雖然老師換了一茬又一茬,但一個人的課堂一直在繼續。不久前開學了,張星亮也已經讀到了六年級。
2019年9月,錢宇和田苗、劉東波接過四年級送教團手中的“接力棒”,成了張星亮的家庭老師。
“單詞默寫了沒有?”“還有不懂的嗎?我來教你。”昨日,羅溪壩小學英語老師錢宇從家步行15分鐘來到張星亮家,檢查上節課布置的作業,回頭查找漏洞,為六年級打好基礎。
每逢下午有空,錢宇都會轉到張星亮家中。“給小亮上課,我都會提前再備一次課,采取適合他的教學模式講。”錢宇手中經常拿著字母卡片和發音道具,張星亮也特別來勁,雙眼都發著光。
送教接力棒仍然在傳遞
“小亮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對大自然十分向往。”田苗說,張星亮除躺在醫院病床治療外,剩余時光都待在家里,她嘗試用文字向張星亮描繪屋外精彩的世界。
打開張星亮的作文本,他在一篇名為《我的心愛之物》的文章里寫道:我的心愛之物是積木拼成的飛船,里面由兩堵墻、指揮室和炮塔組成。文章字跡工整,細細一讀,文字充滿了想象力和童真趣味。
在老師看來,喜歡溫習功課、預習課文,愛搞發明的張星亮是一個好學生。“一看到數字,他就特別敏感。他的推理、邏輯思考能力超過了同齡學生。”數學老師劉東波發現張星亮的“數字天賦”,經常拿出爬坡題讓他練習。
張星亮的一年級語文老師熊妮回憶,2015年,張星亮一家還住在半山腰的瓦房中,每次要走半小時山路去他家。孩子很聰明,給他上拼音和識字課,教三四遍就能讀、寫。“期末考試語數考了雙百分,排名在校學生前列。”熊妮說,每次離開時小亮都會問:“老師您還會來嗎?”他的眼神里充滿求知欲,讓人心疼。
張澤旭告訴記者,等到明年小亮進入初中,他會提前跟中學聯系好,繼續把愛心送教堅持下去,一個人的課堂不會終結。
讓教育之光圓更多讀書夢
除了送教上門,老師們也會創造機會讓張星亮感受校園的氛圍。
2019年的“六一兒童劇”,羅溪壩小學專門為張星亮準備了特殊座位,讓他和同學們一起觀看晚會節目。“學校和我的家一樣,好開心!”回家時,張星亮興奮地跟爸媽說。
在張星亮家里,客廳靠窗的角落擺著一張書桌,一半的桌面堆滿了書本。張星亮手拿彩筆在紙上涂畫,很快畫了一個披著長發的老師頭像,旁邊寫著“謝謝老師”四個字。
“感謝這些老師,我的兒子雖折了翅膀,但找到了希望的陽光。”坐在書桌一側的張天學,松了口氣,感嘆這一切不容易。
指著張星亮兩條彎曲的腿,張天學再次緊皺眉頭。“腿部骨骼又在變形,要馬上到醫院矯正,不敢拖了!”張天學說,妻子嚴重貧血,干不了重活,目前在家帶5歲的小兒子。他也不敢出遠門,只能在附近打點零工掙錢養家。
“國家給我修好了房子,老師們幫我教好了小亮,我要努力掙錢,讓他病情減輕一點。”張天學將送教老師比作“陽光”,正是這縷“陽光”溫暖了父子的心窩。
除了張星亮之外,該校還為6名不同程度殘疾的特殊孩子送教上門。“我們的送教老師從低年級到高年級逐級輪班,學生不變,老師在變。我們要讓不能在學校上課的孩子享受到教育之光,共享教育公平,讓讀書夢不只是夢。”張澤旭說,學校將把送教“接力棒”持續傳下去,確保送教不斷線、學習不斷檔。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