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視頻采訪:黃倩 編輯:李峻
荊楚網記者 盧霜、傅語涵 通訊員 黃倩、朱紅
“有了黨的政策,這樣的支持和關懷,感覺生活都有了奔頭”,近日,剛實現脫貧摘帽的武漢經開區(漢南區)鄧南街鄧西村貧困戶段善國由衷地表達對政府的感謝,鄧西村是武漢經開區精準扶貧的重點區域。近年來,“中國車谷”武漢經開區(漢南區)通過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政策兜底等方式,不斷擴大脫貧攻堅成果,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更有保障。讓學生有學上,讓農民致富有路徑,讓工人有活干,讓貧困地區發展起自己的產業。武漢經開區區內幫困人口于2017年實現全部脫貧,對口幫扶蔡甸區12個貧困村2018年實現全部脫貧,對外幫扶的十堰市張灣區、鄖西縣等6個深度貧困地區也于今年實現全部脫貧。
授人以學:“我對讀書更有信心了”
來自武漢經開區鄧南街鄧西村貧困家庭的雙胞胎兄弟李璟和李玥,從小隨爺爺奶奶長大,經過努力,兩年前李璟考上了武漢體育科技學院,李玥則考上了江漢大學文理學院。但由于家庭貧寒,交不起學費,每年開學的時間節點總是讓他們有點犯愁。
李玥表示,家里主要經濟來源靠爸爸在外打工,但賺不到什么錢,爺爺奶奶在家種地,有時還會給爸爸補貼一點,每年上學報名的時候會有點難,因為兩人學費有點貴,“感覺壓力很大,我們經常會想著怎么幫家里減輕壓力,多做一點事情”。鄧西村很早便將李璟、李玥一家列為低保戶,2016年,鄧西村將其列為精準扶貧戶,予以補貼,兄弟倆的教育費用也得到減免?!按謇锏呢攧杖ツ杲o我們報了一萬多塊錢,相當于一個人的全部學費,減輕了我老爸的壓力,也讓我對讀書更有信心了?!崩瞽Z說。
如今,兩兄弟均已在讀大二,對未來充滿了憧憬。弟弟李玥學的是旅游管理,以后想去酒店找工作;哥哥李璟的專項是跆拳道,他準備考英語四六級,將來想當體育老師或者教練。今年7月,兄弟倆積極投身到防汛抗旱工作中,洪峰過境,烈日當空之下,20歲的雙胞胎兄弟李璟、李玥手持長棍、腳著筒靴,和村民們一起巡堤防汛。
李璟、李玥只是武漢經開區教育扶貧的典型案例,在幫扶的學生中,很多學生都在積極用實際行動回報社會,形成了社會關愛的“有機循環”。
授人以漁:低保戶變“萬元戶”
“眼睛是2003年看不見的,家里條件不好,土地不多,又打不了工,孩子學費拿不出來?!?6歲的鄧西村村民段善國,患有視力萎縮,前些年,一家人生活非常艱苦,靠低保維持。近幾年來,段善國一家人在武漢經開區政府扶持下,艱苦創業,自力更生,種了12畝草莓,年純收入達到8萬元。
武漢經開區積極增強幫困對象內生動力,在物質和技術上給予精準幫扶。疫情期間,段善國一家的草莓生意再次遭遇困難。“疫情期間,我家的草莓脫銷,區檢察院和街道第一書記和我們村的書記都幫我們銷售草莓?!泵撠毢?,段善國一家人在城里買了新房,一家人在一起,其樂融融。
授人以業:“我有了穩定的收入”
武漢經開區長銳服裝廠是一家外貿服裝企業,這里有一批來自貧困地區的產業工人。42歲的產業工人廖小麗來自孝昌縣衛店鎮,家里有兩個兒子,一個12歲,一個4歲。最近幾年,她一直在家里帶孩子。丈夫一個人在外打工,收入不高,除去日常花銷一點錢都攢不了,家里負擔很重。
去年暑假,廖小麗帶兩個兒子來武漢找自己的丈夫。有一天,一家人到永旺超市去逛街,“逛了一下午,后來翻開照片一看,連個糖都沒有給他們買,我覺得很難過,生活費不是很多,貴的東西舍不得買”。
今年上半年,在孝昌縣勞動部門的幫助下,她接受了3個月的免費縫紉培訓。正巧遇到武漢經開區前來召開招聘會,她便應聘成為長銳服裝公司的一名縫紉工。最近工廠趕訂單,廖小麗工作很忙,經常加班,但她感到十分充實:“現在國家政策好了,不光給我們進行了培訓,還給我們推薦了工作,有了一份穩定的收入,生活得以改善,有了希望”。
武漢經開區與英山、云夢、紅安、孝昌,以及十堰張灣區、五峰區等扶貧地區進行勞務對接,吸納了一大批像廖小麗這樣的精準扶貧對象來區就業。
產業幫扶:讓村民有地方賺錢
除了吸納對口區域貧困人口到武漢經開區就業進行本地扶貧,武漢經開區還與十堰張灣區等區域結成對子,通過資金扶持、就業幫扶等方式,幫助當地群眾脫貧致富。
張灣區西溝鄉原本基礎設施比較落后,產業發展處于起步階段,公共服務能力相對比較弱。自武漢經開區(漢南區)與張灣區結對以來,武漢經開區工委書記、漢南區委書記彭浩多次帶隊到張灣區調研,給予了物資支持、智力支持。3年來,投資 660萬元,有效推動了張灣區基礎設施改善和公共服務的全面提升。此外,武漢經開區還利用區總工會發放的扶貧消費券,發動全區干部職工積極采購全區及對口幫扶地區的扶貧產品。
十堰市張灣區西溝鄉白石村村民郭瑞林就是西溝鄉產業的受益者之一:“家里經濟條件不好,買個啥東西基本是空想,也沒有地方可以賺錢。”郭瑞林表示,自從政府號召村民種植獼猴桃后,近年來,每年畝產量可以達到三到四千斤,年收入三到四萬元,“靠政府支持搞產業,現在生活條件好了,老百姓都非常開心”。
自扶貧攻堅工作啟動以來,武漢經開區扶貧攻堅和對外幫扶累計投入資金15893.53余萬元,主要用于區內脫貧攻堅、區外對口幫扶蔡甸區和區域協作幫扶6個深度貧困地區,即十堰市張灣區、鄖西縣、神農架林區、巴東縣、五峰縣和來鳳縣。
專家點評》》
扶貧必扶智
楚天輿情數據研究院專家、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教授 牛靜
脫貧治理在社會治理的整體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武漢經開區通過采取教育扶貧、產業扶貧、消費扶貧等多項舉措打通了扶貧資源傳遞的最后一公里,這對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鄉村治理問題一直以來是社會治理的難點,貧困問題則是困擾鄉村治理的關鍵點,武漢經開區將鄉村脫貧治理作為工作重點,在提高貧困人口收入的同時也改善了鄉村治理的現狀,充分發揮了基層政府的功能與作用,將鄉村層面的社會治理問題落到實處。
“扶貧必扶智,阻止貧困代際傳遞”,教育扶貧對于改善貧困地區的貧困現狀具有深遠的意義。武漢經開區重視教育扶貧資金的投入,深入開展扶貧助學活動,解決了本地區貧困家庭上學難的問題。同時,疫情期間區內被幫扶過的大學生用自己的行動回饋社會,這表明教育扶貧也有助于形成“感恩互助”的良好社會風氣;產業扶貧是幫助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直接舉措,武漢經開區政府通過組織培訓,積極響應了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充分調動貧困人口創業就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消費扶貧是武漢經開區政府的扶貧創新舉措,為產業扶貧提供了堅實的后期保障。
武漢經開區政府采用的舉措,對于推進社會治理創新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楚治——助力湖北脫貧攻堅十佳案例、責任企業”推介活動,由湖北省委網信辦指導、武漢市委網信辦支持,湖北日報傳媒集團主辦,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和楚天輿情數據研究院共同承辦。咨詢電話:027——88567710,聯系人:盧霜、趙貝。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