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蘭給陳婆婆搓搓手。陳婆婆不希望別人為她擔心,所以不愿意直面鏡頭。
楚天都市報記者 孫婷婷 通訊員 胡貝貝 彭亞楠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 鄒斌
丈夫病倒在床時,孩子還在讀幼兒園。20年來,家庭的重擔全落在汪蘭身上:照料丈夫、做家務、操持修鞋生意,常年無休的生活讓她早生華發。幸而有一群街坊幫她,在這群人中,今年74歲的陳婆婆在汪蘭眼里較為特殊,她是“鄰居媽媽”。
2007年,同住一個社區的陳婆婆主動“介入”汪蘭的生活,幫她照料丈夫,教她縫紉技能貼補家用,還不時開導她陪伴她,就這樣支持了她14年。
如今,陳婆婆意外摔倒骨折了,子女不在身邊,老伴也生病了,汪蘭直接住進陳婆婆家中,當起了夜間看護。直至6日,她照顧了陳婆婆整整32個夜晚。
“與陳婆婆為我做的事相比,我對她付出的還太少。”昨日,汪蘭對記者說道。
“鄰居媽媽”幫忙照顧癱瘓丈夫
今年48歲的汪蘭家住武漢市青山區鋼花村街111社區,是四川內江人。1992年在漢務工的她結識了吳家和,同年兩人結婚。吳家和有腦癱后遺癥,2000年,吳家和病倒了,但尚能自理。孩子還在讀書,全家就依靠汪蘭一個人撐起來,她學修鞋養家,在小區門口支起了露天修鞋攤。
過了沒幾年,吳家和的身體每況愈下,幾乎時時刻刻離不開人,需旁人幫忙擦拭身體、上廁所、喂水。汪蘭要工作卻沒辦法離開家,鄰居何爹爹見狀,為她安了一個電鈴,吳家和有事情自己按鈴,汪蘭就趕回家。
2007年的一個夏日,汪蘭埋著頭修鞋、補鞋,突然身后一堵木門上的電鈴響個不停,一聽到這個聲音,汪蘭馬上放下手中的活,急匆匆地往回跑。她知道那是家和在呼喚她。過了一會兒,汪蘭回來繼續修鞋、補鞋,不到1個小時,電鈴又響了,汪蘭又折回家中。
陳婆婆和汪蘭住同一個小區,相隔一個門棟,被一條馬路分隔開來。1996年陳婆婆退休后,經常和老伴在小區內遛彎,從小區居民口中逐漸得知了汪蘭家的事情。看著汪蘭這樣拼命地折返跑,而手中修理的鞋只完成了一半,這樣下去,汪蘭什么時候才能完成工作?陳婆婆當下決定,要幫幫汪蘭。
“當電鈴再次響起時,你就在這里做事,家里我去幫忙。”陳婆婆撂下話,便往汪蘭家里趕,幫著照顧汪蘭的丈夫。此后,只要陳婆婆在汪蘭身邊,電鈴一響,她就是第一個趕到汪蘭家的人。
汪蘭沒時間去買菜,陳婆婆給她買;吳家和想吃餃子,陳婆婆為他們一家包餃子;汪蘭沒空陪孩子,陳婆婆夫婦有空就帶著汪蘭的孩子四處游玩;汪蘭無法抽身打貨,陳婆婆夫婦到漢正街給她打貨,這些在陳婆婆夫婦眼里都是舉手之勞。
想讓汪蘭多一點技能貼補家用,陳婆婆教她縫紉。剛開始接到單子,汪蘭操作不熟練,陳婆婆每天晚飯后就趕到她家里幫她做,一做就是兩三個小時,就這樣連續做了三年。“她很勤奮,學得快,后來我想幫忙也幫不上了。”陳婆婆笑著告訴記者。
2017年底吳家和去世了,汪蘭不再依靠其他人,許多事情自己完成。
“她還會教導我如何為人處事,時刻提醒我,這是媽媽對女兒說的話。”汪蘭告訴記者。陳婆婆每天都會到汪蘭的小鋪里,看著她做事,和她聊聊天,說些貼心話。“陳師傅在我心里的分量很重,她就是媽媽,她幫了我太多。”汪蘭說。
她給“鄰居媽媽”當夜間看護
11月5日早上7時許,陳婆婆在買菜的路上摔倒了,導致髖骨骨折,治療后也只能坐在輪椅上動彈不得。因為不想給人添麻煩,受傷的事情她沒告訴任何人。
家中82歲的老伴最讓陳婆婆牽掛。老伴患了病,近一年來身體越發不好,無法照料自己的起居,生活上也十分依賴她,而如今她的腿疼痛難忍。
當晚8時許,陳婆婆正準備忍著腿疼照料老伴時,聽見大門有鑰匙轉動的聲音。“肯定是小汪來了。”陳婆婆心想。早在2008年,陳婆婆就給了汪蘭一把自家的鑰匙。果然,汪蘭的身影出現在房間門口。
汪蘭連忙給陳婆婆老兩口換衣,又打來兩盆熱水,讓陳婆婆和老伴泡腳,再細細給他們擦拭,按捏腳,直至兩老睡下。汪蘭收拾完已是夜晚10時許,隨后她就在沙發上躺下。
夜里躺下,汪蘭也不敢熟睡。“她的腿一定很疼,但是她愣是一聲都沒有喊出來。我心疼她,她太堅強什么都不說。”汪蘭說,當天發現陳婆婆一整天都沒來自己的小鋪就知道她肯定遇到事情了。
前三天夜里因為腿疼,陳婆婆頻繁醒來。一聽見響動,汪蘭便起身上前搭把手。到了早上6時許,汪蘭第一個起來倒尿壺,收拾好房子再趕著去出攤。“她晚上肯定沒睡好,但她不說。”陳婆婆心疼汪蘭,收拾出一間房讓她休息。
聽鄰居說,吃紅豆能夠消除浮腫,汪蘭特意從家里帶了三斤紅豆,叮囑陳婆婆煮水喝。對于汪蘭的舉動,陳婆婆說:“我倆有默契,她有事我會幫,我有事她就會來,不需要對方說。”
從11月5日晚住進陳婆婆家里直至12月6日,汪蘭已經在陳婆婆家里度過了整整32個夜晚。陳婆婆說,白天有鐘點工幫忙做飯,自家的姐妹66歲了家住漢口,只能隔三岔五地在白天來看看自己,但晚上沒人看護不行,幸好有汪蘭。
感恩街坊幾十年的幫助
在鄰居眼中,汪蘭是一個懂得感恩、貼心貼己的人。
12月1日,記者跟隨汪蘭體驗了她大半天的生活,不是在開門修補東西就是在打小時工的路上,幾乎沒有休息過。她的三份鐘點工都是體力活,幫忙送餐打掃廚房、代發快遞、打掃衛生,大部分時間需要站著。記者詢問汪蘭,做了一整天工作,還要去照顧老人會不會太累了?汪蘭笑著說:“不累。她遇到事情我必須去,照顧她是我的責任。”
4日,記者再次來到了111社區,汪蘭剛剛修補完一個書包,正準備出門做鐘點工時,110社區82歲的楊爹爹來看她了。楊爹爹兩口子十多年如一日地給汪蘭送菜,這份恩情汪蘭一直銘記在心。汪蘭每個月都到楊爹爹家里去看看他們,給他們修剪頭發,這件事她堅持了三年多。
“楊爹爹,我給你修剪一下頭發,最近有點忙,能碰到你太好了,我總惦記著給你修剪頭發。”說完,汪蘭給楊爹爹修剪起了頭發。
“我的生活是靠鄰居幫襯起來的。”這句話汪蘭時常掛在嘴邊。她從一個抽屜里拿出了一個文件包展示給記者看,里面收藏的都是關于她的報道,已泛黃的紙張被她疊得整整齊齊。在那一堆報道中,記者看到了本報于2013年報道的關于汪蘭的事跡。
汪蘭說,報道中提到的和沒有提到的人,都是有恩于她的人。“他們都在我心里,他們為我做了太多的事,我無以回報。”
社區書記容玉芳告訴記者,汪蘭還兼職社區志愿者服務崗位,志愿活動她總是積極參加。目前,社區為陳婆婆申請了惠民政策,護工每周上門一次打掃衛生。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