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審核專家:
魏林(河北醫科大學免疫學教研室主任)
近期,一位自稱獨立病毒學家和疫苗專家的吉爾特·范登·保茨(Geert Vanden Bossche)博士,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一封呼吁全球政府、科學家、專家立即停止大規模接種新冠疫苗的公開信,要求世界衛生組織(WHO)關注這一“世界重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
保茨在公開信中稱,他個人并不“反疫苗”,但“在當前危急的局勢下,不得不借助社交平臺發出緊急呼吁”。他認為,歷史上沒有傳染疾病發生大流行時使用疫苗成功的先例,任其發展疫情也會結束。
公開信中還寫到:在疫情期間大規模注射疫苗,等于向新冠病毒施加了演化的壓力,會造成所謂的“免疫逃逸”——疫苗只能保護人類不受原始毒株的侵害,但接種了疫苗會加速病毒的變異,而這些變異株會更可怕、更致命,引發比現在的疫情要可怕得多的瘟疫。因此,大規模注射疫苗“是一種犯罪,人類必須馬上停止這么做,不然會引發災難”。
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實際上,這類觀點并不是保茨的原創。前些年有位安德魯·韋克菲爾德(Andrew Wakefield)醫生就曾寫過反對麻疹疫苗的文章,稱“打了麻疹疫苗,麻疹病毒就會變異”。而這位韋克菲爾德,正是“疫苗導致自閉癥”騙局的始作俑者,現代“反疫苗運動” 的發起人之一。
河北醫科大學免疫學教研室主任魏林向記者解釋,“免疫逃逸”實際上是病原體或腫瘤通過不同機制拮抗、阻斷和抑制機體的免疫應答。對于新冠病毒這類病原體的免疫逃逸,有三種可能的機制:
1.抗原性變化:病原體可經常地、持續性地發生突變,逃逸已建立的抗感染免疫抗體的中和、阻斷作用。
2.持續性感染:胞內病原體可隱匿于胞內并呈休眠狀態,逃避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攻擊,形成持續性感染。
3.免疫抑制:病原體通過其結構或非結構產物,拮抗、阻斷和抑制機體的免疫應答。
“病毒只要增加幾個突變,就可以完全抵抗抗體”,是不現實的。在設計各種疫苗的時候,研究者普遍選擇了新冠病毒的整個刺突蛋白甚至滅活病毒整體,就是為了疫苗可以刺激人體產生針對病毒各個部分的多種抗體,這些疫苗在病毒變異的情況下也不會馬上就失去作用。
而且,疫苗除了刺激抗體產生之外,還會激活T淋巴細胞作出免疫響應。即使“老疫苗”刺激產生的抗體與變異株的結合能力下降,T淋巴細胞強烈的反應依然可以保護接種者。
“免疫逃逸”在理論上雖然有可能發生,但它根本就不是疫苗的“黑鍋”。新冠病毒的各種變異株,在疫苗大規模接種之前就已經出現了,并出現了更具傳染性的變種。
反之,如果接種者寥寥、疫病傳播持高不下,病毒才會有更多機會發生突變。真正能解決新冠肺炎疫情的辦法還是盡快給大規模人群接種疫苗,減少病毒演化和變異的空間。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近日在中美新冠疫情防控與治療合作論壇上表示:“疫苗的覆蓋率決定了疫情的走向。”
另一方面,即使“免疫逃逸”毒株出現,按照目前新冠疫苗的研發速度,人類還可以推出“更新版”的疫苗來應對。至于所謂“放任疫情發展”的說法,其實是罔顧生命和沒有事實依據的。國家衛生健康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鐘南山說:“群體免疫不能通過讓大量的人患病來實現,必須要以科學為基準,通過疫苗接種來達成這樣的目標。”(撰文/記者 劉大珩 編輯/丁林新媒體編輯/呂冰心)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