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有北醫三院腫瘤內科醫生在網上反映腫瘤治療“誘導治療,花費翻10倍”。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局長焦雅輝在4月27日國家衛健委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做出回應:已組織國家癌癥中心和國內相關領域的權威專家,對病例整個治療過程進行了專家和同行評議,評議認為整個治療過程中的治療原則基本符合規范。
至于基因測序、基因檢測、NK細胞治療等這些新療法在治療過程中是否有不當利益交換等問題,上海市衛健委仍在進行調查。
“我們要求上海市衛健委在調查過程當中,如果發現有利益交換和利益輸送的違法違規情況,絕不護短、絕不回避,將會依法依規,予以嚴肅處理。”焦雅輝強調。
腫瘤治療有質控
“我國對腫瘤的規范化診療出臺了相應的技術規范、診療指南、合理用藥指導原則,也建立了質控系統,包括行為規范性、藥物應用規范性,同時建立了監測和質控系統。”焦雅輝介紹,合理檢查、合理用藥、合理治療的專項整治行動中,腫瘤的規范化診療是一個重點內容。
早在2013年,國家癌癥中心就在衛生健康委的直接領導下成立了國家腫瘤質控中心,極力推行腫瘤單病種質量控制以及各種癌癥的規范化診療行為。
國家腫瘤質控中心成立以單病種劃分的質量控制專家委員會,對不同癌種進行質量控制,如乳腺癌的質量控制專家委員會、肺癌的診治質量控制專家委員會等,制定指南、指導落實。
“以大家熟悉的放射治療為例,這種復雜的治療手段也有質量控制專家委員會,在專業上規范醫療行為,對各個醫療機構進行培訓和指導。”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癌癥中心主任赫捷介紹,目前,質控體系形成了從國家到省再到地級市的三級質量控制體系,從指南到診療過程都可以通過“三級體系”迅速推行。
質控標準從規范治療中來,到治療規范中去。為了讓已經形成的指南、標準等盡快落地。國家癌癥中心首先選定了多家醫療機構作為試點,對這些機構從指南到診療過程進行嚴格的規范化要求,包括肺癌、結直腸癌和肝癌等不同病種,開展單病種質量控制,使質量有評估、質量有改進,同時有成效。
“通過這項工作,我們進一步規范了惡性腫瘤診治行為,持續改進了醫療質量。”赫捷說,最終達到不同醫療機構治療腫瘤的同質化,以期進一步提升惡性腫瘤病人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
創新?過度治療?應科學判斷
腫瘤細胞的千差萬別和狡猾百變,是腫瘤使人“聞癌色變”的重要原因之一。
腫瘤的異質性是惡性腫瘤的特征之一,它使得腫瘤的生長速度、侵襲能力、對藥物的敏感性、預后等各方面產生差異。
換句話說,患有同一癌癥的患者,即便使用完全相同的診療方法,治療效果很可能完全不同。
“癌癥患者個體差異是很明顯的,治療也非常復雜,基于目前比較有限的醫學證據制定的診療共識、指南,甚至是標準,不太能夠跟得上醫學的發展。”赫捷說。
換句話說,基于人類現有的認知,把所有的腫瘤治療“框定”成規定動作,很難達成任務。
相對應地,近些年,醫學基礎科研、創新療法等都在大踏步地前進,寫入指南的療法有可能跟不上科學前沿的發展。
“指南”跟不上“創新”的腳步,怎么辦呢?
“醫學是一個探索的科學,很多標準,包括國際慣例,都是幾年前的,目前情況又有了發展,因此現在獲批的藥品適應癥或者寫入指南的醫療方案很可能是落后的。”赫捷說,基于較為充分的臨床證據給患者一些超適應癥(超指南)的治療是為了探索診療效果,事實上有很多藥物超出適應癥以后確實有效。
“臨床藥理機構和倫理委員會應當嚴格監督,在開展超適應癥和超治療指南的臨床研究上,進行科學論證。”赫捷強調,在嚴格監控下實行的臨床治療創新,并不是過度治療。診療創新的終極目標是為了更多癌癥患者的臨床獲益。(記者 張佳星)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