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一天,想你的時間最長,夢你的時間最短。”
這里最長的“這一天”指的就是夏至。
圖片來源:新華網
夏至時節,為什么會“想你”的時間最長呢?
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長的一天。唐朝詩人韋應物在詩中寫到:“晝晷已云極,宵漏自此長。”到了夏至這一天,晝晷所能測量的白天的時間已經到了極限,從此以后,夜晚漏壺所記時間逐漸加長。
白晝時間最長,自然“想你”的時間最長。這段有關夏至的情話,因此廣為流傳。
夏至是一個源于天文的節氣,它代表了一種極致,標志著盛夏季節的開始。
為什么最炎熱的天氣發生在夏至之后?
諺語說:“夏至未來莫道熱”。
在《二十四節氣與民俗》中,民俗專家提到,古人認為二十四節氣運行的內在動力是陰陽二氣的流轉,不同的節氣時令,陰陽二氣在天地中處于不同的位置。
《管子·乘馬》中提到:“春秋冬夏,陰陽之推移也。”按這種觀點來簡單劃分的話,夏至正是陽氣高漲至極,陰氣開始暗暗發生的時候。
此時,地表由陽光獲得的熱量達到最多。之后一段時間,熱量收益雖然逐步減少,但依然大于熱量散失,所以天氣持續趨熱。直到熱量收支達到平衡、盈虧相抵時,氣候到達峰值。因而有了“熱在三伏”的說法。
夏至為什么吃面?
夏至來臨,數伏開始。數伏的習慣,始于秦漢時期。
“夏至三庚便數伏”。伏天炎熱,吃食成為人們關注的話題。就物候而言,黃河流域“芒種三日見麥花”,隨后“宿麥既登”。夏至時節,一碗面,恰好可以品嘗新麥,有著耕耘之后的成就感。正因如此,夏至面、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卷雞蛋,有了最基本的物質基礎。
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頭伏之時恰逢麥收不久,豐收后喜悅之際,享享口福,餃子自然成為食物的首選。人們在“頭伏”吃餃子,也有希望能平安度夏之意。
二伏之時,正是新小麥收完的時候,用新小麥磨成面粉做成熱湯面,一碗吃下去往往出一身汗。新糧營養豐富,發汗可以驅病。
三伏選擇吃烙餅攤雞蛋,是因為立秋之后天氣轉涼,再吃熱湯面容易發汗著涼。雞蛋和餅都是圓的,寓意圓圓滿滿地過完整個夏天。
今日夏至節氣,你吃面了嗎?(孫茜)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