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廈門7月1日電 題:“中國之治”的廈門實踐
中新社記者 楊伏山
法治政府建設,一向為中國官方所重視。特別是中共十八大確立法治政府建設奮斗目標之后,這項“中國之治”工作更是提上議事日程,加速推進。
2019年,中央依法治國辦啟動首批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地區評估認定工作,樹立一批新時代法治政府建設新標桿,開創法治政府建設新局面。翌年8月,在其公布的首批40個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地區中,廈門市榜上有名,榮膺“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
日前,中新社記者隨中央依法治國辦組織的“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縣主題宣傳活動”采訪團一行走進廈門,通過座談交流和實地走訪,了解該市在推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打造法治化營商環境、創新執法管理方式、完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和優化公共服務等方面所進行的探索,身臨其境感受了“中國之治”進程中的廈門實踐。
“改革開放以來,廈門法治建設快步發展并走在全國前列,民主決策、依法辦事、文明和諧、安定有序的城市軟環境成為廈門的特色優勢。”廈門市委依法治市辦副主任、市司法局局長丁賢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他說,早在30多年前,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廈門工作期間就高度重視法治建設,在他提出的綜合治理筼筜湖“20字方針”中,第一句就是“依法治湖”,體現前瞻的法治思維和理念,為廈門留下尊法、崇法、尚法的優良傳統。
廈門1994年獲得經濟特區立法權。自此,在法治政府建設和法治中國典范城市建設上,特區創業者以其先行先試、勇于探索的膽略,推動法治建設成為廈門特區創新發展的新引擎和特區高速發展的新優勢。
丁賢志表示,中共十八大以來,廈門全面依法治市工作邁上新臺階,法治已成為該市全方位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和更高水平建設高素質高顏值現代化國際化城市的鮮亮底色。
2016年,廈門出臺全國首部“多規合一”管理地方性法規,打造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廈門模式”。2017年,廈門獲得“法治政府建設典范城市”稱號。2018年10月,“廈門市打造多規合一廈門樣本深化審批制度改革創新”項目榮獲第五屆“中國法治政府獎”提名獎。
廈門市行政審批管理局副局長陳玉輝告訴記者,該市2014年開始探索推動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多規合一改革。歷經三四年的實踐,這項改革成為全國投資領域審批制度改革的突出亮點,2018年國務院將這一改革經驗作為樣板在全國16個試點地區推廣。2019年,廈門藍本又在全國復制推廣。
廈門市官方統計數據顯示,中共十八大以來,該市人大常委會制定修改法規72部、市政府制定修改規章44部。廈門聚焦改革發展突出問題和社會民生熱點問題開展立法,多規合一、促進社會文明、垃圾分類、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信用建設等法規均開創地方立法先河。
同時,廈門大力深化“放管服”改革,98%的審批服務事項網上可以辦理,政府透明度指數位列全國第一,公共服務質量監測結果位居全國第三,營商環境成為全國標桿。
廈門市中級人民法院副院長、廈門知識產權法庭庭長廖慧敏說,去年4月掛牌成立的廈門知識產權司法協同中心,是全國首個知識產權司法協調平臺,在強化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推動形成知識產權保護合力方面,交出一份合格的“廈門答卷”。
在此之前,全國首個金融司法協同平臺——廈門金融司法協同中心于2019年4月設立,通過不斷的實踐探索,也在推進金融司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書寫出“廈門經驗”。
此外,廈門還率先形成了涉臺審判、檢察、調解、社區矯正等司法服務機制;成立全國首個市級訴非聯動中心,多元調解格局日趨完善,以法治創新社會治理。
廈門法治城市建設,一直在路上。丁賢志表示,將持續對標一流,探索創新,推動包括“海上絲綢之路(福建)法務聚集區”創新建設在內的各項工作,打造具有廈門特色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