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7月4日電 領頭“燕”的三個臨別禮物——黃土高原上的期末橄欖球課
新華社記者鄭昕 張晨俊
又到一年畢業季,告別的滋味總是五味雜陳。
在陜西省延安市延川縣的文安驛鎮,皮膚黝黑的初二學生馬冉杰拽了拽衣領讓汗水肆意落下。他俯身拾起水瓶嘬一口,又跑回清華附中文安驛學校的操場——一座黃土高原上少有的英式橄欖球場。
剛剛過去的6月30日,是這所學校“紫燕”橄欖球隊本學年的最后一次訓練。一個小時的訓練課,隊員不想浪費一分鐘。這支以初二學生為主體的校隊,隨著期末的臨近,絕大多數隊員到下學期開始時就將告別橄欖球訓練。而球隊主教練、今年27歲的前專業運動員陳卓,也將在本學期結束后離開學校。
橄欖球運動所秉承的五大理念——正直、熱誠、團隊、紀律、尊重,是它能被清華附中文安驛學校引進、在黃土高原落地生根的原因。也正因為這項運動,陳卓才會從河北老家來到這所被群山環抱的中學,教給學生們這項此前完全沒接觸過的運動。
作為一所2017年成立的新中學,帶著清華血脈的文安驛學校對體育格外重視,在延安乃至陜西省開了校園英式橄欖球的先河。目前,這所學校通過體育課、興趣社團和校隊等不同層次,激發孩子們的體育鍛煉熱情。
學校執行校長寇曉東告訴記者,選擇英式橄欖球而非其他更大眾的運動項目,不僅是為了通過參與這個項目塑造強健的體魄和頑強的斗志,也是給學生們打開一扇認識外界世界的窗戶。他作為清華人清楚地知道,教育能夠助推體育發展,體育也對教育有促進作用。
“‘紫’是清華的主色調,‘燕’則是聽說學校操場剛建成時經常有燕子停留。”陳卓這樣解釋這支橄欖球隊名字的來歷。作為校內唯一有橄欖球專業背景的老師,曾代表河北省女隊參加過遼寧全運會的陳卓于2019年入職文安驛學校,在帶體育課的同時負責校隊的訓練比賽。
在她之前,“紫燕”隊在一位清華附中校本部老師的努力下已具有一定基礎,不僅讓橄欖球成為當地發展校園體育的一張名片,還曾獲得過2018年全國青少年觸式橄欖球錦標賽U12組冠軍。
“(我)剛接手球隊時這些孩子很出乎我的意料,他們的自律性和團隊意識在中學生中十分出眾。”陳卓坦言,相比于她之前在河北帶過的中學生,這幫陜北孩子體型相對偏瘦小,但移動輕盈靈活、戰術執行力強,恰好應了“紫燕”的隊名。
作為英式7人制橄欖球的國家級裁判,陳卓在這兩年間也不斷通過執裁比賽積累經驗,把橄欖球發展的新趨勢帶回給孩子們。6月下旬,她還去西安吹罰了在西安體育學院鄠邑校區舉行的全運會測試賽。
這個位于西安市鄠邑區的橄欖球場,是十四運會橄欖球項目比賽地,3塊場地中的主賽場為天然草坪,并配有一座建筑面積約5300平方米、能容納4700名觀眾的看臺。西安體育學院基建處處長甘澤軍表示,場地的建成投用為西體未來相關課程的開展創造了條件,也將通過承接國內外橄欖球賽事活動,擴大這項運動的影響力。
“之前兩屆全運會,我作為運動員和裁判員各參加了一次,從這兩個不同的角度來說,(鄠邑的)場地條件都很理想。”陳卓說,“一整天比賽下來,我覺得草坪跑起來很舒服、功能用房設計也很合理,我真希望我們學校孩子們以后能到這里參加一場真刀真槍的比拼。”
這片專業球場,或許有朝一日會迎來文安驛學校的橄欖球少年,只是屆時帶隊的不再是陳卓。她雖還沒有確定離職后是到其他學校任教還是去大學深造,但想給人生一些新的改變。
然而在延安這不長不短的兩年時光,已成為她記憶里珍藏的一部分。
“(我)其實最舍不得的就是這些孩子。”她說,“我有三樣臨別禮物送給他們:第一是就算以后不練球了,也不要忘掉橄欖球的五大理念;第二是未來無論走到哪里,都要把‘無體育不清華’的精神播撒出去,強身健體、報效祖國。”
“第三就是像橄欖球的規則,用手拋球只能向后傳,但人生要不斷朝前跑。”她說,“這些孩子可能以后不會從事體育,但只要能從橄欖球運動切實學到一些東西,塑造出更完整的人格,勇敢面對每一個挑戰,我在這里兩年的付出就沒白費。”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