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正是各大高校錄取通知書發放時間,記者發現微信群里一則“楊貴蘭,你的錄取通知書丟了”的消息刷屏了,大致內容是山東省濟南市一名叫“楊貴蘭”的考生,不小心把通知書丟了,希望大家在微信群接力轉發,幫她找回。7月19日,“山東公安”微信公眾號辟謠,證實此消息是虛假消息。
記者覺得“楊貴蘭”這個名字似曾相識,經過搜索發現,2019年8月,重慶確實有個叫楊貴蘭的同學丟過錄取通知書,正是通過網絡接力轉發的形式讓她當天就找回了通知書。此后,2020年、2021年每年錄取通知書發放時間,“楊貴蘭”就會在網上“丟”一次錄取通知書,很多不明實情的熱心人紛紛轉發,引發了每年一次的“炒冷飯”式的假新聞傳播。
記者查詢發現,近兩年來“楊貴蘭”的錄取通知書,不僅“丟”在了山東濟南,而且在福建廈門、湖南衡陽、四川成都、山西陽泉、廣東惠州等地每年也都有一次傳播,相關地區的警方也都進行了官方辟謠。
每年同樣的話題,換湯不換藥的騙術,卻每年都有好心人被“套路”。在每年中高考季、畢業季等時間節點,以考試、畢業為話題的網絡謠言、網絡詐騙增多,基本都是考前丟身份證、考后丟通知書。
警惕假新聞后面的“吸費”陷阱
2020年7月,教育部聯合中央網信辦、公安部等部門梳理匯總了近年來出現頻率較高的高考假新聞、假信息,提醒網民擦亮眼睛,其中之一就是“網上經常流傳××考生準考證丟失的信息”。網民看到后替考生著急,迅速在群內轉發,短時間內形成了影響范圍較大的輿情。
有不法分子往往借此虛構情景騙取網民同情,提供虛假信息,所留手機號碼多為吸費音訊電話。若有好心人按照電話號碼回撥,并且按電話提示音操作,就可能掉入“吸費”陷阱。
用法律的“籠子”管住假新聞的“嘴”
虛假新聞,對社會正能量是一種傷害。管住假新聞的“嘴”,需要法律的“籠子”,更需要打出監督、治理、宣教等“組合拳”。首先,相關主管部門應該加強網上信息的監督和管理,及時發現、迅速辟謠,剪掉假新聞的“腿”。其次,要不斷完善法律法規,結合民事、刑事法律,織就一個具有清晰邊界的法律“籠子”,以此明確網絡虛假信息制造者、傳播者中涉及的各類主體的責任邊界,從源頭上鏟除假新聞。三要加大對群眾的防范宣傳,讓群眾警惕對待網絡信息,防止好心人被利用。
希望明年此時,“楊貴蘭”的錄取通知書不會又雙叒“丟”了。(記者 姜東良 見習記者 李娜)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