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宣講在農家
“人有不如自有,自有不如懷揣。”“天上不會掉餡餅。”沒有PPT,沒有主席臺,現場鄉音親切。
9月28日,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員楊值珍,回到咸寧老家,用家鄉話同村民一邊拉家常,一邊講政策。這是湖北省社科院“回鄉宣講志愿服務”活動中的一場。
理論宣講怎樣避免生硬灌輸?社科工作者的研究如何才能更對準基層實際?湖北省社科院積極探索專家宣講的形式,把堂前屋后、田間山林變成專家宣講的主戰場,把家鄉話、群眾語言作為交流的主要方式。自2019年以來,湖北省社科院“回鄉宣講志愿服務”活動已連續開展3年。僅2021年,就有十多名社科專家進行了回鄉宣講,足跡遍布黃石、黃岡、孝感、咸寧、恩施等地。
鄉音打開了心扉
9月28日,在咸寧崇陽縣港口鄉洞泉村的一戶農家,村民和村干部代表與楊值珍圍坐在一起。“現在基本生活有保障,過更好的日子還要想點辦法。”“很多打工的人回來了,事不好找。”“村里人多地少,要多搞些產業。”幾位村民代表打開心扉。
楊值珍細心聆聽,結合黨中央政策舉措,耐心作答。“要致富,首先是農民自己的事,要靠自己的勞動。”“共同富裕不是同等富裕,不是同步富裕,更不是等著國家分錢。”“基層組織的堡壘作用要發揮好,多為村里發展謀劃。”
在場的干部群眾紛紛點頭。村民龐勝軍告訴記者,專家就是本地人,對家鄉情況很熟悉,鄉音聽著很親切,彼此也沒有距離感,我們愿意跟楊專家談心。
針對基層宣講“內容不接底氣、方式過于單一、語言過于刻板、不能入腦入心”等問題,推動科研人員利用回鄉的機會,發揮自身專業特長,講家鄉話、說基層事,貼近生活、貼近現實,是省社科院“回鄉宣講志愿服務”的突出特點。
有“準頭”才能有“聽頭”

專家宣講在山林
9月28日,在崇陽縣黃泥塘生態家庭農場,養殖大戶龐衛軍告訴我們,他的農場養殖規模達2萬多只,帶動了20多位村民養雞,市場銷路是他最關心的。楊值珍聽聞,仔細詢問他的銷售渠道有哪些,并提醒他,要避免同質化競爭,更多融入產業鏈、價值鏈。得知龐衛軍想打造“一村一品”五黑散養雞產業鏈,楊值珍點頭肯定之余,還不忘叮囑他“多多發揮帶頭作用,讓更多村民荷包鼓起來”。
在荊門市屈家嶺,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員劉司可利用春節回老家的機會,和當地一些青年朋友交流。在荊門做白酒銷售的高龍,想進一步打開農村銷售市場。劉司可給他講農村電商的發展形勢,講鄉村振興的國家政策,鼓勵他利用電商渠道將銷售延伸到鄉鎮市場。
在孝感大悟縣,金嶺村干部群眾對“智慧鄉村”建設非常關注。今年4月,省社科院助理研究員涂一昂和同事們來到這里,為他們解讀有關“智慧鄉村”的建設意見,講“智慧鄉村”對鄉村治理、鄉村發展帶來的積極改變,講智慧黨建如何引領村集體經濟發展。
“把準干部群眾的現實需求和思想困惑有的放矢,不僅讓宣講更‘解渴’、更有針對性,也讓我們更加明晰了宣講不斷改進的方向。”研究員楊值珍深有感觸。
“十八般形式”都用上
不僅深入現場、身到基層,省社科院還積極借助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形式,讓黨的政策理論宣講講得更活、傳得更廣。
今年4月,在黃石陽新縣龍港鎮阮家畈村,省社科院農經所所長鄒進泰關于《如何借黨史之力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的宣講,在央視網進行直播。此外,省社科院科研人員還借助湖北農村廣播“村村講村村響 五中全會在鄉村”系列節目,將五中全會精神宣講到山鄉村頭;通過湖北廣播電視臺“湖北之聲”講清廉湖北、家風建設;聯合荊楚網(湖北日報網)發起“中國共產黨百年長江情”等話題、專欄,讓黨史故事的講述活起來,擴大了影響力和閱讀量。
“社科工作者要真正沉下去,引導基層群眾‘吃透’政策、營造共識、增強信心,通過接地氣的宣講將理論話語體系轉化為鄉土話語體系,真正打通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最后一公里。”省社科院黨組書記張忠家對記者說。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艾丹 通訊員 陳桂萍)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