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聲在線11月17日訊(記者 胡杏子 康蒙 劉濤)“對,輕一點,順著這個線。”上午10點,湖南省常寧市的一間大大的教室內,一群學生正在練習制作版畫,一旁的老師正在耐心指導,不時傳來細心提醒。他們身后,學生們創作的一張張優秀作品貼滿了整個墻面。
這樣的場景看似并不特殊。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它并不是發生在常寧哪所高校,而是在常寧市西嶺鎮平安村。在這里,有一所赫赫有名的農民夜校。

(村民正在學習版畫。傅聰 攝)
11月17日上午,“湘”當自覺自信自強——“鞏固攻堅成果 邁向鄉村振興”重大主題宣傳活動采訪團來到油茶榨油技藝傳承基地西嶺鎮,對這里進行了實地走訪。
當地村民告訴記者,早在1963年,全縣油茶林爆發病蟲害,農民利用在夜校學到的知識滅蟲除害,保住了茶山的平安。如今,通過資源整合,平安夜校已經成為服務鄉村振興、推廣非遺文化的一個重要陣地。
“放下鋤頭,還會畫畫,這是我們的鄉風。現在在學習的都是當地的村民。小孩子非常喜歡版畫,老人學習剪紙的也特別多,年紀最大的有90歲。”現場志愿者告訴記者,由于“常寧油茶榨油技藝”是西嶺鎮非遺保護項目,常寧又是版畫之鄉,這里的農民夜校“身兼數職”,不僅是常寧版畫原創基地工作站,是湖南圖書館平安村分館,也是油茶技術培訓中心的所在地,是農民朋友們的“學習中心”。當地村民的參與度非常高。
“圍繞傳承發展非遺、助力鄉村振興,西嶺鎮走出了很多新路子。除了學習培訓,在西嶺鎮,游客還可以親身體驗非遺技藝的魅力。”平安村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除了注重對非遺手藝的學習傳承,西嶺鎮還在傳統技藝的傳播上下足了功夫。在平安村,項目傳承人還對有1700多年歷史的油茶榨油技藝進行了活態展現。經過菜籽、碾籽、蒸麩等環節,一個個茶餅被放入石器中擠壓,金黃色的茶油從茶餅中緩緩的溢出,順著榨油槽流入一旁的油桶中,一時間,整個屋子都是油香味。

(現場表演榨油工藝。傅聰 攝)
對非遺技藝的互動展示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觀光旅游,并帶動了使用茶油制作的“常寧豆油餅”、“白沙燒餅”的銷售。村內的平安廣場上,西嶺無渣生姜、花生豆油餅、常寧七醋等一批鄉村振興幫扶產品、非遺產品在這里展銷,琳瑯滿目。通過接待游客、銷售產品,村民的經濟收入大幅增加。
然而,西嶺村還只是常寧借力非遺助推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
常寧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目前,常寧共有非遺保護項目61項,代表性傳承人118個,涵蓋傳統醫藥、民間文學、傳統技藝、傳統戲劇等多個品類。
為提高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實效,除了土法榨油的傳承基地,近年來,常寧先后建立了常寧市非遺項目展覽室、南詹正骨療法傳習所等多個傳承基地。常寧市非遺保護中心通過組織傳統手工藝項目傳承人,在各傳承基地舉辦培訓班,培訓培養了一批非遺項目的傳承人。一批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企業和品牌應運而生。目前,基地年接待觀眾近8萬人次,成為了對外宣傳常寧非遺的窗口,對內傳承非遺的重要陣地。
如今,進入鄉村振興新階段,為了將傳承技藝與增收致富兩手抓,常寧更是列好了“發展清單”:積極向財政爭取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補助經費和傳承基地建設經費,設立非遺就業工坊產品銷售專營點,引進電商幫助非遺就業工坊產品擴大銷路,建立傳統工藝專業研發團隊等。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煥發新的魅力,在常寧開出了“扎根鄉土的艷麗花朵”,不斷助推鄉村蓬勃發展,一幅鄉村振興新畫卷正在緩緩鋪開。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