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濟南6月10日電 (孫婷婷)玉鉞、鹿角叉形杖、鱷魚骨板、人面紋玉飾品……6月10日,“文明之光——滕州崗上遺址考古發現成果展”在山東博物館開幕。300多件(套)陶器、玉器、骨器等文物,首次集中向民眾展示。展覽匯集滕州崗上遺址最新考古發現研究成果,展現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都邑性聚落形態。

6月10日,山東博物館內,展出滕州崗上遺址發掘出的鱷魚骨板。 孫婷婷 攝
當天,記者在現場看到,本次展覽通過4個部分講述崗上遺址的探索歷程、距今5000年左右的古環境氣候、城址狀況、先民生活,以及以棺槨制度、器用制度為代表的東方喪葬禮制,遠古時期的文化交流互動,最后站在世界文明史的角度,闡釋以崗上遺址為代表的同時期重要遺址如何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
本次展覽還在核心區域展出四人一次合葬墓。該墓為土坑豎穴墓,墓口長3.3米,寬3.2米,面積10.56平方米。葬具為三聯棺,帶有頭箱、腳箱及邊箱。隨葬陶器300余件、玉器15件、骨器6件、石器2件等。陶器多為明器,玉鉞多位于墓主腰腹部,年齡、隨葬玉鉞規格自北向南呈梯次遞減。

6月10日,山東博物館內,展出滕州崗上遺址發掘出的四人一次合葬墓。 孫婷婷 攝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朱超介紹說,2020年9月至2022年1月,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滕州崗上遺址發現了豐富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遺存,包括夯土城墻、壕溝和高等級墓葬,以及以鉞為代表的玉石器、成套成組的陶禮器等。經過考古勘探,崗上遺址揭示的城址面積達40多萬平方米,這是目前發現的大汶口文化時期黃河流域面積最大的城址。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是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國家形成的關鍵節點,崗上遺址恰好對應了距今5000年這個時間節點,是海岱地區以至中華文明五千年文明史的證明。”朱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城址內外發現的兩處分屬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墓地,具體而微地揭示了海岱地區聚落社會分化過程,家庭、私有制和早期國家起源都昭然可見。

6月10日,山東博物館內,展出滕州崗上遺址發掘出的人面紋玉飾品。 孫婷婷 攝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孫波表示,崗上遺址的考古發掘表明我們在海岱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和早期國家起源研究上取得了重要進展,展現了五千年前海岱地區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城市、社會分化、權力集中等文明現象,是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國家形成的關鍵節點,代表了早期國家發展的重要階段。

6月10日,山東博物館內,市民在觀看展示文物。 孫婷婷 攝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是海岱地區文明起源、社會復雜化開始加速發展的階段,也是海岱地區文化對外擴張的鼎盛時期,開啟了大范圍的交流互動。”孫波介紹說,這一時期,大汶口文化向西擴張進入豫東,往南進入蘇北、皖北,從而使海岱文化區最終形成。

6月10日,山東博物館內,市民在觀看展示文物。 孫婷婷 攝
據了解,滕州崗上遺址考古取得重大成果并入選2021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是近些年來山東考古工作者擦亮“海岱考古”品牌、推進文物考古事業發展的重要成果。本次展覽為期3個月。(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