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合肥6月10日電 (成展鵬 張久愿)今年5月24日,安徽省政府公布了安徽省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由銅陵銅官府文化創意股份公司挖掘傳承的“中國古代青銅焚失法鑄造技藝”成功入選。這是銅陵市銅官區首個省級非遺項目。
6月10日上午,銅官區文旅局專門召開發布會,向外界展示了這一鮮為人知的技藝,并同步舉行了由傳承人趙敏主編的《寫真銅藝——中國古代青銅焚失法鑄造技藝的傳承與創新》一書首發儀式。這種湮滅2500多年的失傳工藝終于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根的深沉、葉的搖曳、花的綻放,在銅官府公司的產品展廳里,一件件以植物為模型的銅工藝品形態逼真、渾然天成,蘊含著中國獨特的江南盆景和山水意蘊。這些與眾不同的銅工藝品被命名為“寫真銅藝”,是工藝美術大家族的新品種,也是焚失法非遺傳承人趙敏近年來的主要研究成果,它們的鑄造方法就是“焚失法”。
“很多人聽到焚失法會感覺很陌生,其實它是一種商代中期就已經出現的古老青銅鑄造技術,只是后來失傳了。”趙敏用形象的方法解釋,焚失法字面理解就是經過焚燒之后就消失了的一種鑄銅方法,古代人在制造青銅器把手的時候,會將一段麻繩裹上耐火泥去燒,在高溫下麻繩變成了灰塵,去除灰塵后耐火泥中間形成了空間,再把銅水灌入空間,打掉泥巴之后就得到了一件麻繩狀的器件,焊在青銅器的器皿上,叫做“繩耳”,在銅陵市博物館就有三件這樣的青銅器。
據悉,這種鑄銅技術與銅陵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中科院學部委員劉慶柱在其主編的《從銅官到銅陵:銅陵與中國大歷史》一書中指出:“皖南地區在商代即已出現此種工藝(焚失法),東周時期得到進一步發展,反映了皖南尤其是銅陵地區商周時期青銅器鑄造工藝的高超。”書中還進一步指出,銅陵出土的蟠虺紋甗等3件銅甗的絞股繩索狀雙耳上,這些無法用陶范法鑄成,卻又無范線的紋飾和附件,其制作技術正是焚失法鑄造技藝。
那么這種技藝為何在漫長的歲月中失傳?原來,在焚失法之后,我們的祖先又找到了一種新的鑄銅材料——蜂蠟。由于蜂蠟具有反復復制和使用的特點,不像焚失法只能使用一次,便逐漸替代焚失法得到推廣,一直廣泛沿用到今天。
失傳已久的技藝又如何在銅陵被找回的呢?趙敏在1992年與銅打交道后便一發不可收拾,先是制作閥門鑄件起家,之后專門研究銅工藝,其中對于焚失法的研究已經持續十多年。近年來,在國內青銅器研究專家、上海博物館研究員譚德睿先生的指導下,通過刻苦鉆研,終于復原了焚失法的鑄造技術。
在弄清原理、挖掘傳承的基礎上,趙敏更希望對這門古老技藝有所創新。“與古人相比,我們現在的材料配方、著色處理、冶煉設備等都先進得多,更應該創作出更好更精美的作品。”根據這種工藝原理,他一邊挖掘整理、一邊創新研究,利用植物的根、莖、葉、花,創作出了與眾不同、具有天然肌理的銅鑄件,在保留原物件韻味的同時,增添了貴金屬的質感,顛覆了人們對銅工藝品的傳統認知,打造了一件件獨一無二、合成天工與人意的作品。2020年他的作品《根基》在上海第十八屆國際鑄造博覽會上斬獲鑄品金獎;2021年,作品《永遠的曇花》榮獲第十九屆中國國際鑄造博覽會藝術金獎。
此次成功入選省級“非遺”給鉆研多年的趙敏帶來了莫大鼓勵,他說:“寫真銅藝讓焚失法技藝在現代技術背景下將煥發出新的生命,給人們帶去真實、美好與善意的理念,體現的是中華文化的一脈相承,展現的是文化自信,我們要努力讓這種技藝走出銅陵、走出安徽、走向世界。”(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