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天津6月11日電 題:天津外國語大學教授:語言是通過文化魅力架設國際溝通的橋梁
作者 石蘊玉
“語言文字只是手段,不是目標,它的功能就是搭好橋梁、做好中介。而是否能因此實現文化的交融,則取決于文化本身的特性。”天津外國語大學副校長余江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在國際文化交流與傳播的過程中,天津外國語大學發揮外語學科優勢,在搭建話語轉換與文化互鑒的橋梁上持續用力。該校師生在余江主持編譯下共同完成了《中國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覽》(多語種版),這也是中國首部以多語種形式全面推介中國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作品,為國際文化交流搭建了新的橋梁。
“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彰顯一個國家、民族特有的文化魅力,可以承載民族生活的歷史、情感和精神,從某個角度直接傳承古老的文化傳統。”余江表示,“要向世界介紹中國非遺,使非遺有機會融入世界文化體系,因為這份中國寶藏值得被世界看見,面對這座寶藏,作為一個中國文化工作者,我的胸中充滿了責任感和使命感。”
書中共收錄了中國40個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以漢語、英語、日語、韓語、法語、西班牙語6個語種版本。
為了完成該叢書,天津外國語大學還派出了諸多師生聯合的團隊,到文化遺產所在地,找到非遺傳承人,面對面的進行錄音錄像采訪,并把非遺展演拍下來。
“這套書的背后,我校師生不辭辛勞地付出了很多,盡管路途遙遠、偏僻崎嶇等困難重重,但師生們本著中國文化工作者的使命精神堅持了下來。”余江稱,關于中國世界級非遺的多語種國際傳播,不僅是對中國文化本身的介紹,也是在用語言搭建國際傳播的橋梁。
不僅如此,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不只體現在書本文字上,禮儀風俗等中華傳統文化元素也深受海外友人的喜愛,而這也離不開語言的介紹。在余江看來,真誠的分享與自信的介紹是國際文化傳播的左右手,“我在2018年到哥倫比亞塔德奧大學孔子學院巡講訪問時,感覺到大部分當地人不了解中國,于是我就開始熱情地講述中國文化和基本禮節。一開始他們也不太感興趣,但隨著我自信地介紹,他們越聽越認真,不僅開始和我用中國的禮節問好,更是對各類中國傳統文化展示出濃厚的興趣。”
余江認為,越是做傳統文化的相關工作,越是應該擁有世界眼光與世界胸懷。“只有將優秀文化自信地與他人分享,用真誠和包容將文化奉獻給全人類,這樣才能更好地傳承中國文化。”
談起中國文化包容性,余江回憶起自己曾經在新加坡的一段經歷:“那時我正在新加坡做學術交流,每當走在新加坡的街道上,我感覺到這里的人們交流方式很中國化,中文、英文、馬來語等語言交織在一起,感受著多文化的融合,這些不同的語言在溝通中自由切換是沒有障礙的,這也體現了中華文化旺盛的生命力與強大的包容性。”
余江表示,在新加坡人的心目當中,不認為當地的某些文化是中國文化,他們認為這就是新加坡本土文化。這種現象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包容性,它能夠深度影響當地文化,并且融合成當地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談及文化信心,余江表示,文化傳播的信心是來自人民的自信,是廣大人民對中國文化魅力的信服,進而轉化成信心,“中國人民將中國文化其特有的魅力與世界人民共享,讓世界看到中國文化寶藏,這其中也離不開語言所搭建的橋梁。”(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