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蘭州6月11日電 (記者 丁思 李亞龍)11日,由甘肅、河南、陜西、寧夏、山東等“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攜手策劃推出的“木本水源——黃河流域史前文明展”在甘肅省博物館拉開帷幕。展出的200余件(套)黃河流域史前文明代表性珍貴文物,“揭秘”黃河文明產生的自然因素、社會因素和形成場景,向觀眾系統呈現真實、立體、發展的黃河文明遠古活態歷史。
該展覽面積1000余平方米,以共生、共融、共進為主題,遴選200余件(組)文物展品,通過對彩陶紋飾、生產生活工具、種植馴養的標本實物、樂舞、原始祭祀和聚落建筑的展示和解讀,輔以圖版、多媒體、模型、標本等多種展示手段,全面展現了黃河流域從一萬年文化史到五千年文明史的演進歷程。
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盆地,自西向東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山東九省區,干流全長5464公里。
“這個展覽建構了黃河流域早期生態環境,仿佛可以讓觀眾穿越到過去,沿著黃河流域邊走邊看,去體會當下,我們的文明為何得以在此萌發。”該展覽策展人、甘肅省博物館陳列展覽部副主任白雪11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介紹說,該展覽實現了黃河流域博物館資源整合與開放共享,以及對黃河文化遺產所蘊含的歷史價值和時代價值的闡釋與傳播,為更好認識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發展的歷史脈絡,以及區域文明演進路徑等具有重大意義。

該展覽共展出200余件(套)黃河流域史前文明代表性珍貴文物。 李亞龍 攝
紅陶人面、葉紋彩陶罐、舞蹈紋彩陶盆……該展覽以時間為經,以空間為緯,鋪敘黃河流域文明發端的輝煌歷程。昭示文明的禮器、銅器、雛形文字均出現在黃河流域各文化遺址中。
白雪介紹說,黃河蜿蜒萬里、橫跨數千里的廣袤流域內文明胚胎多元萌發,諸如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陜西老官臺文化、甘肅的大地灣文化、山東的后李和北辛文化;仰韶文化、山東大汶口文化,以及馬家窯文化等,都在黃河流域發端、發展、壯大。
白雪說,黃河文明不曾中斷和持續發展就是客觀的必然,各種樣態的文化伴著大河的奔涌串聯貫通,交流、碰撞、融合,又充分吸收了周圍地帶的文化精華,共同構成了博大精深的黃河文明,成為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