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祚歡:武漢話說得最好的人
□ 長江日報記者徐璐 李皖
81歲的何祚歡,耳聰目明,說起評書、唱起京戲來,中氣十足,只日常動作略有遲緩,讓我們想起他的自傳書名——我叫“活著歡”。
6月10日晚,他在家中書房接受了長江日報記者的專訪,隨口來了一段湖北評書——“四川省華鎣縣城南有座華鎣山,高低起伏連綿不斷遮了半邊天啊,看去,只見山靠山山套山山山環抱,嶺及嶺嶺疊嶺嶺嶺相連……”信手拈來的熟稔麻溜,聽得人瞠目結舌。第二天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當晚何祚歡要帶徒弟們一起登臺,何老笑稱:“我今天多說說唱唱,也有好處,這可不就是開嗓了嘛!”
第二天一大早,2021“中國非遺年度人物”揭曉,作為湖北評書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何祚歡榜上有名。對此殊榮,何祚歡說,就想快點多傳授給年輕人一些東西。
■ 從漢正街到說唱團
說最地道的武漢話
何祚歡生于殷實的商人之家,家在漢口城市之根——漢正街上開有商鋪,先做金號,后做茶鋪。他是漢口聽評書長大的孩子,“我們漢正街長大的伢,聽戲太有機會了,有錢在戲園子里看,沒錢就在街頭看,走著走著就有人唱戲”。那些街頭曲藝,讓小祚歡常常流連忘返。而成天泡在書場的叔祖父,每天回家來,都會說上一段當天聽來的評書,那繪聲繪色的講述,是爺孫倆每天的快樂時光。幾十年后,何祚歡憶起當年叔祖父說的《三國》《水滸》,才覺得當年的爺爺,說得真叫一個好,莫不是個隱藏民間的高手?
熱愛讓他小學時萌生了去應考漢劇演員的念頭,卻被父親阻攔,說“要去就打斷你的腿”。父親一心想讓他受高等教育,但家道中落,“初中時我感到父親背不動了”。學中師不要學費,何祚歡去上了師范,他也喜歡當老師,高高興興地進了學校,也高高興興當起了學校的曲藝隊長。
畢業后何祚歡被分配到武漢市第四職工業余中學,教語文,教學之余經常登臺演出。很快,大家都知道了四業中有個何老師,會說相聲。學校支持何老師,給做了大褂,買了一套鼓、一副快板、一把京胡、一把二胡,就這樣,會說相聲的何老師,成了漢陽孩子們的偶像。
1962年,《紅巖》出版洛陽紙貴,一個單位只買得到一本書,一本書被拆分成六本,大家輪流借著看。何祚歡開始用湖北評書講《紅巖》,沒想到場場爆滿,幾個月下來就講到了一百場。在百場座談會上,武漢市說唱團的領導直接在會上說:“我們早就注意到何祚歡了!”
1963年8月1日,喜歡說書的何祚歡成為武漢市說唱團的一員,師從團長李少霆,從事湖北評書表演。這一講,就是六十年。
六十年里,何祚歡用武漢話,把湖北評書藝術傳播到荊楚大地。聽他的評書有個感受,他的武漢話像與平時聽到的武漢話一樣又不一樣。記者曾在采訪中與武漢歌手馮翔談到這個問題,他也是個深研武漢話的人,在他看來,“何祚歡是武漢話說得最好的人”。
6月10日晚,何祚歡向我們現場揭示這其中的秘密。中國各地都有評書,湖北評書是講武漢話的評書,它語言準確,兼具音樂性和敘事明快,整個風格都講究一點武漢人的火爆?!拔錆h地處國之正中,武漢話兼及南北,余韻悠長,節奏短促。日常說話截斷,但展開的話,唉,都不知道怎么美了?!本﹦o湖廣韻不美;豫劇、越劇,官人出來,還要這個腔調。就是那一點余韻的悠啊悠的味,只要說書人動了腦筋,就會很好聽。“你們聽我說書,無論說多快,這個余韻都保持?!睂τ谖錆h話,何祚歡是發自內心地喜歡——“小時候聽武漢女人講話,聽陳伯華說話,都是溫柔綿長的,這個語言美??!”
■ 從生活中來到舞臺上去
練最扎實的基本功
武漢藝術創作研究中心國家一級編劇李冰是與何祚歡相識近30年的“忘年交”,在他眼里,何祚歡絕對不只是一個曲藝演員,而是一名真正的雜家,談起武漢歷史、書法、中醫、茶、酒,他都精通?!按蠹姨岬剿那嚦删?,我覺得這跟他龐大的文化根基分不開,是一種厚積薄發?!?/p>
確實,興趣廣博的何祚歡從“戲碼頭”武漢汲取了無窮無盡的藝術養分,造就了他的多才多藝:他會拉二胡、京胡,會吹簫;能給戲曲譜曲,配唱腔;說過相聲、快板,也唱過大鼓。
在進入說唱團之前,何祚歡就一直自覺練功,練得還挺專業,以至于到了武漢說唱團,他第一次登臺,就贏得了觀眾的碰頭彩(報了演員名字,觀眾就鼓掌)和翻頭兒(被要求返場)。
當何祚歡因小有名氣被一紙調令調進說唱團,成為正式演員后,他到處找老師教他?!皬倪M入這個行當,我就認定各行各業的行家為自己的老師。從剛進說唱團,我就到處找老師練臺詞。一直到1976年,我還在找縣里說書的小孩,幫忙練身段兒?!?/p>
直到現在,何祚歡走路時還經常念念有詞,很多人都發現他這個特點,有人問“何祚歡你走路的時候嘴里在干什么”,“我嘴里在練臺詞啊!”因為非遺日當天有演出,他這幾天嘴里念的都是《紅巖》的臺詞,“我們這個職業,是個展示給別人的職業,你就隨時就來,不要讓它生疏。有些詞要滾口,張嘴就來,我要等到臺上背,那就完了”。
對舞臺的尊重和敬畏,在他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盡管登臺已經六十年,但每一次上臺前,何祚歡說他還會緊張,要興奮?!耙坏搅伺_上,那個狀態啊,嘴就不一樣嘍! 演員要是沒有這個興奮,那是沒有前途的。”
■ 從老漢口到新語言
藝術與時代共成長
從進入說唱團之初,何祚歡的身份就不僅是個評書演員;他也一直踐行著,一個好的演員,要能寫作、會創作,能從生活中發現故事、反映社會,能與時代共同成長。
何祚歡說:一個說書人要觀照社會,就要有深度思考,寫作是最好的途徑。多年以來他除了戲曲創作,還寫小說,寫隨筆、散文、雜文,寫詩,在媒體上開了很多專欄,早已跳出說書人的寫作要求范圍。“1980年后,我每年要有20萬字創作。只有有了足夠的思考,才能讓舞臺不脫離生活和時代?!?/p>
直到今天,何祚歡還記得,最開始激發他去反思自己,是在1964年。那天他走在路上,突然背后幾個年輕人沖著他喊了好幾嗓子“話說1948年嘞!”回去之后他一琢磨,就意識到一個問題,那種模式,不就是自己慣用的評書開頭嗎?“你陷入套路了! 對了何祚歡,你呀,總是選孤膽英雄的驚險奇題材,你被公式化了! 趕快,改弦易轍?!?/p>
剛好碰上全省青年匯演,何祚歡相中了李準的電影文學劇本《龍馬精神》,講生產大隊隊委韓芒種,把家里買豬娃的錢墊了為隊里買馬的故事。他將之改編成為《芒種喂馬》的評書,閉關寫作一個星期,寫到最后還不知道怎么收尾。但在一場場演出中,作品被不斷完善,直到一次演出中,他的最新版本中加入評書傳統手法和口技,結尾處一聲馬嘶,觀眾掌聲叫好聲“掀翻屋頂”。
之后,何祚歡的評書題材、風格不斷變化,表達方式不斷適應,寫出許多讓觀眾和自己都動情的作品,1980年《掛牌成親》獲得全國曲藝新作品一等獎,1983年《楊柳寨》獲得南方片匯演一等獎……
改革開放之初,他寫《彩電風波》,在舞臺上一個人說了兩個半小時,聽得觀眾全程不離場。漢正街成了全國小商品市場標桿,他去現場搜集素材,“看到一個鐵棚子一個方言,各說各的話,各做各的生意”,想到社會轉型時期,宗法社會面對商品社會的矛盾,寫了小說《養命的兒子》,被《新華文摘》轉載,引起文學界關注?!拔覟槭裁磳懶≌f呢? 小說是最好的思考方式。”
武漢的小吃、武漢的大橋、武漢的商場、武漢的地鐵……在與時代共同成長的六十年里,何祚歡的評書說遍了武漢的點點滴滴,也為武漢的商業、武漢的街市、武漢的舞臺藝術出書立傳,他的舞臺、他的藝術,牢牢扎根在腳下這片土地。
在何祚歡看來,武漢是已輝煌了五百年的偉大城市。碼頭文化把武漢說小了。武漢有碼頭特色,“是具有碼頭之便的商業城市,很早就有了容納天下的心胸”,武漢文化很重要的一點,是個“和”字,和氣生財嘛。“武漢人懂容讓,不排外。比如我所看見的漢正街,越是老板,越是把胸挺在后面走路的。隨時遇見人,隨時彎腰打招呼。做生意的人不謙恭,哪里來的飯吃?”
■ 從小老師到大先生
文化傳承一直在路上
6月11日,在得知自己獲評“中國非遺年度人物”后,何祚歡說:“這不光是一種光榮,還有一種壓力感,傳承人傳承人,你總要傳承吧?!绷晡枧_生涯,何祚歡在傳承二字上,從未懈怠。
湖北曲藝家協會主席陸鳴說:“我從小在收音機里聽著何祚歡的評書長大,后來又是因為他的慧眼識珠,我才得以進入武漢說唱團,可以說,他是我藝術道路上的引路人?!标戻Q回憶,1987年,時任武漢說唱團團長的何祚歡,決定讓大家都去湖北大學進修。這個舉動在武漢是破天荒的,當時其他院團的演員也跟他們一起去進修,這段經歷,對武漢文藝人才的素質培養非常重要。
1995年,何祚歡在武漢發起邀請,請全國說書名家來武漢,參加首屆江夏書會,希望兄弟院團帶著新創作,給評書注入新的活力。對年輕一輩兒,他還向他們推薦適合年輕人的新作品新語言,“我快做不動了,我還在想,怎么能有新東西吸引新人,怎么去跑江湖”。
一直到今天,何祚歡都在帶徒弟。這些年,他也收女徒。女演員動作上要有女性特色,要有創新,“你演程咬金,那個斧頭砍下來,不能不美啊。不能也從上到下,要橫著砍”。他每年跟年輕人講課、排節目,跟徒弟們的排練,都是一對一,這個行業,什么都要親力親為,要手把手。
在武漢家喻戶曉的“岔巴子”田克兢,也曾被何祚歡一對一、手把手地輔導。田克兢回憶:“后來許多年,我跟一些同行交流,發現他們都曾有過這樣的經歷,受到過何祚歡的指點。”
在何祚歡看來,評書是個敘事藝術,沒有說書人時人們也會講故事,“它在日常隨時發生,這個行當怎么說都不會滅亡,這點我絕對有信心”。
6月11日晚,都市茶座劇場,何祚歡和徒弟們上演了精彩的師徒專場。何祚歡一身黑色西裝,選擇了當年進入說唱團的首部長篇評書《紅巖》節選,說“這是紀念也是傳承”。
演出間隙,他依然手把手地指點著徒弟們的種種細節……介紹現場來的徒弟,何祚歡對觀眾說:“我有11個寶貝疙瘩,其中有兩個是非遺傳承人。”女徒弟郭春玲,就是其中一個非遺傳承人。她在表演完何祚歡為她創作的評書《美人店里蝴蝶面》后,接受長江日報記者采訪時說:“何老師,是一位真正的說書先生,他擔得起‘先生’這兩個字?!?/p>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