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重慶7月2日電 (記者 鐘旖)第五屆川劇節正在重慶舉行,精品大幕戲《李亞仙》2日唱響重慶川劇藝術中心。中國戲劇最高獎“三度梅”得主、中國劇協副主席、重慶市文聯主席、重慶市川劇院院長沈鐵梅領銜主演,帶領廣大戲迷認識李亞仙這位“既至真至純至性、又不失自尊自愛自省的古代女性”。
《李亞仙》改編自“川劇四大記”之一《繡襦記》,劇中講述了唐代歌妓李亞仙與官宦子弟鄭元和之間的傳奇愛情故事,被譽為“中國版的《茶花女》”。該劇由著名劇作家羅懷臻擔綱劇本改編,整體呈現出清新高雅、幽默詼諧的特點,戲劇人物中既有美若天仙的古典美人,又有市井詼諧的乞丐形象,人物形象豐滿而富有特色。
記者看到,與傳統的《繡襦記》不同,《李亞仙》在內容和表現形式上都進行了大膽創新,大團圓結局變成了悲劇色彩濃厚的結尾,“李亞仙勸郎讀書刺瞎雙目,卻被金榜高中的公子哥拋棄,所謂愛情不過是一場虛妄”令觀者動容神傷。

圖為沈鐵梅攜川劇《李亞仙》唱響第五屆川劇節。 鐘旖 攝
“我非常喜歡李亞仙這個人物,她與金子的外剛內柔不同,是外柔內剛的形象。”沈鐵梅坦言,“大悲”的結局是為了把現實的殘酷撕碎給觀眾看,其升華猶如歌劇留下一曲詠嘆調,更能引人深思。
值得一提的是,《李亞仙》全場演出只動用了13名演員。在沈鐵梅看來,這正是當下川劇的魅力所在,“我們不能是形式大于內容,一定要內容大于形式”。真正的藝術不需要人海戰術,更不需要炫目的舞美、燈光,而是運用“人的藝術”,通過“表演”展現藝術本質,讓觀眾感受劇情的波瀾起伏,看完覺得酣暢淋漓。
作為一部改編自名劇的古裝新戲,《李亞仙》的劇情古典卻滲透著現代意識。沈鐵梅稱,這是重慶市川劇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體現。在新時代演繹傳統作品,需要審時度勢,把傳統的藝術手段與中國戲曲的美學體系融合展現。“我們要保護古老劇種中最有價值的東西,再注入大家對審美的新要求。”沈鐵梅表示,《李亞仙》不論是演員妝面,還是打擊樂、節奏、舞蹈,都在傳統基礎上注入了與時俱進的巧思。
接近兩小時的演出落幕,現場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沈鐵梅多次鞠躬致謝。獻花的、求合影的戲迷將沈鐵梅團團圍住,她面帶笑容一一滿足。
“川劇的傳承發展首先是要自信。我相信,只要觀眾走進劇場,了解川劇,就一定會愛上川劇。”采訪最后,沈鐵梅對中新網記者表示。(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