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省黨員干部“下基層、察民情、解民憂、暖民心”實踐活動啟動以來,荊門市堅持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結合該市今年初推行的“縣鄉黨委書記走鄉村”工作制度,不斷細化村(社區)“思想引領、發展突圍”大討論工作要求,深化活動成果,在改進作風、聯系群眾、解決問題、推動發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張書記今年以來到村里調研了兩次,專門召開現場會議,現場討論問題,為我們解決水體整治、生態修復的大難題。”京山市新市鎮白谷洞村黨支部書記劉攀告訴記者。他口中的“張書記”是京山市委書記張勇。“張書記來之后,不僅認可了我們村的發展思路,還幫忙爭取了水利項目資金。現在,村里的老百姓都很有信心,一二三期工程依次上馬,一定能打造出城北的近郊公園!”劉攀充滿期待地說。
村民的期盼就是領導干部的工作方向。今年初,荊門市委推行“縣鄉黨委書記走鄉村”工作制度,并要求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帶頭開展“思想引領、發展突圍”大討論。系列制度旨在夯實黨組織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的“第一責任人”責任,推動解決群眾急難愁盼事項,始終保持與群眾的血肉聯系,也激起了基層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的熱情。

荊門市東寶區委書記江穩調研了解林地散養雞產業發展情況
身入鄉村,心為群眾
“縣鄉黨委書記走鄉村制度明確了書記們的工作目標、基本原則。我們結合村(社區)黨組織書記的職責特點,提出‘思想引領、發展突圍’大討論工作要求,針對性地設定了‘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完善三方聯動機制’‘高效服務基層黨員群眾’等討論主題,推動問題在一線發現,在一線解決。”荊門市委組織部副部長余大慶介紹。
通過抓關鍵少數,一系列工作制度將書記們的責任壓到了實處,也引領、示范、帶動著黨員干部們身入鄉村,心為群眾。
“周書記來我們村是今年2月,天還很冷。他直接去了脫貧戶家中,一直在問生活情況。”鐘祥市柴湖鎮四新村黨支部書記趙平財回憶說,鐘祥市委書記周軍在走鄉村時,沒到村部,而是直接去了脫貧戶家中。“他拉著脫貧戶平杰的手,事無巨細地詢問,比如平時吃的什么、家里幾口人、收入穩不穩定。我感覺這些問題既簡單,又不簡單。”
荊門市東寶區馬河鎮過去的發展依靠煤礦資源,一度號稱“小香港”。2020年12月底,該鎮最后一口礦關停,40年的煤礦開采史結束。今后的主導產業該怎么定位?經過各村一年的自主摸索,成效并不明顯。“轉型發展,一定是要下定決心。我們根據市委組織部的要求,從今年3月開始,依靠村‘兩委’干部,把各村的老黨員、老干部,包括在外能人都發動起來,開展了一場決定馬河前途、未來的大討論。”該鎮黨委書記徐凱很有感慨,“通過大討論,我們以發展林下經濟為突破口,確立了‘八月花’中藥材種植、肉類生豬養殖等幾個龍頭產業,大家摩拳擦掌,很有信心!”
把群眾的所思、所憂、所盼作為自身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黨組織書記們不僅在形式上做到了走鄉村,更在實質上把鄉村的期待和希望扛在了肩上。
討論碰撞,在一線破題
5月初,荊門市漳河新區黨工委書記陶然來到了雙喜街雙井村。在這個因種植西瓜遠近聞名的城郊村,陶然有更多的思考:隨著荊門城區向西擴建,雙井村的區位優勢越來越明顯,如何才能抓住這個優勢謀求更大的發展?在充分了解該村及鄰村的情況后,陶然召開現場會議,和雙井村“兩委”班子座談,討論發展思路。
“一是整合土地資源,根據附近企業需求進一步建好倉儲項目。二是發展農家樂,做好小型旅游產業。三是申請政策和資金,將臨近大路的高壓線進行遷改入地,騰出發展空間。四是依托西瓜產業,挖掘雙井文化,打造特色村灣。陶書記請我們村‘兩委’成員逐一發言,討論氣氛非常熱烈,最后一起確定了今后幾年的發展思路。‘雙井’的名片,一定會越擦越亮!”雙井村黨支部書記劉偉的眼睛里閃爍著光芒。
“這兩年,我們鎮建起產業園,為市級重點企業長城汽車公司提供配套零部件。”荊門市掇刀區團林鋪鎮黨委書記李婧瑗介紹說,“但附近的老百姓拆遷騰地,為此作出了巨大犧牲,他們怎么才能享受發展的紅利?怎么才能融入產業發展當中?我們組織了多次討論,和村‘兩委’干部一起,進行深入思考和論證。”在掇刀區委的支持下,該鎮黨委指導臨近產業園的興垱村辦起建筑勞務公司,同時規劃了商店、餐飲等配套服務項目。勞務公司成立后,立即聯系了園區的建設項目和附近6個零部件企業的用工需求,解決了周邊村民在家門口就業的問題。
“在老百姓共同意愿下,我們‘搬了一座山’!”回憶起鐘祥市雙河鎮最后一座磷石膏渣土場關停的經歷,該鎮黨委書記黃知建記憶猶新,“附近幾個渣土場關閉后,春祥場里最高峰時堆放著200萬噸的磷石膏渣土,像一座小山,下起雨來氣味刺鼻,老百姓苦不堪言。向市委匯報后,我們下定決心要把這座‘山’處理掉。”雙河鎮黨委一班人多措并舉,通過搬走一部分、提煉一部分、綜合利用一部分,硬是將渣土山削平。
進村組,訪農戶,勤調研,碰思路,解難題,謀發展。一件件具體的實事、好事,不僅拉近了干群關系、溫暖了民心,也為各地發展攢足了后勁。
變“你和我”為“我們”
“發展中的問題還得靠發展和創新來解決!”京山市永興街道黨委書記鄒成剛深有感觸。“這幾年,因全市的工業產業發展,我們街道有7個村都變成了工業園區,現有300多家企業,生活著1.7萬人,既有原村民,也有企業管理人員,還有外來務工人員。該怎么管理?”面對新課題,永興街道黨委經過多次討論碰撞,最后選擇了變“你和我”為“我們”——讓老永興人和新永興人攜起手,共同參與治理。組建工業園區黨總支,各村和企業黨支部通過互派黨員干部掛職等方式互聯互通,凝聚起社會治理合力。
討論的事項,大到謀發展,小到身邊事。沙洋縣三峽移民村黨支部書記楊祖安回憶起一件“小事”:在開產業發展“諸葛亮”會的時候,有“兩委”成員提到,群眾對改造中的黨員群眾服務中心有意見。之前設計的辦事窗口在大門的一側,群眾來辦事,要繞行幾步,不太方便。村“兩委”及時進行調整,將辦事窗口全部改成面向大門、面向群眾。
在屈家嶺管理區易家嶺辦事處梭墩村,總能看到辦事處和村里的干部忙碌的身影。“我們這個村,規劃有沿江高鐵和管理區的2個重點建設項目,拆遷和建設任務都非常重。”辦事處黨委書記李強介紹說,“這項工作,考驗的是干部做群眾工作的能力,檢測的是干部能不能真正站在群眾的立場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做好規劃、靠前指揮、包聯入戶、答疑解惑,梭墩村的拆遷工作順利推進。
走好新時代群眾路線,各級黨員干部帶著感情做群眾工作,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因地制宜激發群眾參與熱情,變“你和我”為“我們”,共同建設美好家園的愿景,正在荊門各地逐步實現。(黨員生活全媒體記者 劉超 通訊員 王璐 楊凱華)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