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廣漢7月9日電 題:三星堆“文物醫生”任俊鋒:文物保護和考古發掘齊頭并進
記者 岳依桐 賀劭清
“當時,我趴在坑底回望緩緩上升的青銅大面具,它的眼神注視著正下方自己壓出的清晰印痕,我想,這一刻,它是否對這片契合了3000年的土地依依不舍?”近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文物修復師任俊鋒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回憶起上過“春晚”的青銅大面具出土瞬間,仍然記憶猶新。

青銅大面具出土瞬間,任俊鋒(中)正從器物下方開展輔助工作。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這件“網紅”文物寬頤廣額、棱角分明,眉部、眼睛、嘴唇等線條流暢、皆突出于面部,粗長眉作揚起狀。青銅大面具寬131厘米、高71厘米、深66厘米,重131斤,是目前三星堆遺址出土的形制最為完整、體量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大型青銅面具。
而正因為體型巨大,青銅大面具出土的過程并不容易。文物重量過大的情況下,如何進行吊裝?文物吊離坑底時如何保證內部受力均勻?作為與青銅大面具第一個“對視”的人,仍堅守在三星堆遺址祭祀坑發掘現場的任俊鋒向記者細細解讀上述問題。

青銅大面具側面。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任俊鋒介紹,首先,和過去大眾普遍認為文保工作是在發掘后才進行的觀點不同,三星堆遺址祭祀坑發掘期間,文物保護貫穿始終,包括考古大棚、方艙、各類科技設施設備、祭祀坑旁的系列實驗室等,均是保護的體現。“對重大或典型器物的提取,都需要經過方案設計、優化、報批后,才能進行。文物提取的核心就是一定要保證文物安全。”
他回憶道,大面具露頭時,面部朝下、凹面向上,很多象牙疊壓在上面,右邊耳朵也已斷裂,再加之埋藏時間太長,對其埋在土里部分的銹蝕程度無法清楚掌握。“凹面內還有泥土和器物,提取時整體重量接近200斤,必須依靠機械吊裝。”
任俊鋒告訴記者,在吊裝的過程中,考古工作者在大面具額頭和下巴的位置穿吊繩,與最上方支點形成三角穩定狀態。“另外,為了避免上升過程中對大面具中部的凹面造成擠壓,我和三星堆博物館文保中心副主任郭漢中老師一起,為面具編制了一副特別的龍骨架。”
經過研究,文保專家選用竹子作為龍骨架材料,并用紗布將竹片全部纏繞起來,進行軟性包裹,避免與文物直接接觸;為了抗折,他們還在器物上方兩邊用木頭做了“工”字形支撐。“經過一系列完善的前期保護工作后,2021年6月23日下午,大面具安全順利地提取出坑。那一幕讓我十分震撼,難以忘懷。”任俊鋒如是說。
作為從三星堆遺址祭祀坑新一輪發掘啟動便堅守在現場的文保專家,任俊鋒參與了象牙、銅神壇、青銅大面具、圓口方尊等眾多重要、典型器物的提取工作。
他說,對自己而言,每件文物都是獨一無二的。“如果說文物修復師是文物‘醫生’,那么對于醫生而言,每一個‘病人’都很重要。我沒辦法說我最愛某件器物,因為每一件我都同樣重視。”(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