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山遺址無名臺考古發掘現場

青山遺址南無名臺考古發掘的陶豆 江陵縣博物館供圖

青山村一隅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黃志剛攝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黃志剛
炎炎夏日,暑熱難耐。避暑,成了人們消夏的愜意生活方式。古時候的人們如何消夏避暑?《詩經·七月》關于“鑿冰沖沖”窖儲度夏的記載,體現了古人的智慧。除此之外,古人還會通過選擇居住環境來達到避暑目的。
荊州博物館的研究員王從禮認為,2500年前的楚國人就已經非常聰明,他們將城鎮、宮殿、房屋建在依山傍水的地方,以此達到防暑降溫的作用。與此同時,楚人還依托地形,在一些沼澤地帶,修建類似于避暑山莊的宮殿。江漢平原地區發現的遺址中,江陵縣青山遺址群,就有避暑的作用。
烈日當空,極目新聞記者走進湖北省江陵縣青山遺址,目之所及,呈現的是一派美麗鄉村的大美畫卷,但殘存在鄉野的瓦片正在訴說著塵封的歷史。
【稻田之下】
暗藏兩千多年前的王宮
7月中下旬之交,江漢平原的暑熱已經升騰。極目新聞記者來到江陵縣資市鎮青山村,如果不是道路旁的青山遺址保護界碑,很難想象,眼前這片約20萬平方米的稻田之下,竟暗藏和塵封著一座2500多年前的古跡遺址。
青山村一帶地勢相對較高,是過去人們獲取木料的材山,因此得名“青山”。2009年,荊州博物館的研究員王從禮帶領團隊在江陵縣開展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在青山村看到村民翻耕農田時,土層上裸露著殘破的陶片和瓷片。
誰料想這些平常的陶片,竟是開啟一座2500多年前楚王宮殿的密碼。通過對陶片、瓷片的分析,考古人員認為,青山村應該有一處大型遺址群。
“2500年前的楚國,能夠用上繩紋的瓦片,身份已經非常高貴。”王從禮認為,從出土的器形和遺物數量看,該遺址群應該是楚國的一處大型宮殿遺址群。
當年,此消息一時驚動考古界。后來,該遺址群有了統一的名稱——青山遺址。通過進一步的勘探,考古人員大致明確了青山遺址群的分布范圍約在20萬平方米的田野上。
在居民點的一處坡地上,考古人員甚至可見臺基邊緣的文化層堆積。據青山村村民介紹,很久以前,他們曾發現過大量的繩紋灰陶片和瓷片。
考古專家從出土的陶瓦和生活器皿分析,青山遺址群上曾有很多代人生活過,既有春秋的特點,也有戰國時期的風格,而遺址的臺基和遺物應屬東周楚文化范疇。
青山遺址西北距荊州楚故都紀南城39公里,東距潛江龍灣遺址27公里,三者共處于東西平行線上。專家推測,青山遺址很有可能是一座楚國的王宮。
【出土文物】
印證長江流域史前文明
2016年1月至4月,荊州博物館與江陵縣博物館聯合開展青山遺址考古勘探調查和試掘工作。
考古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在臺地斷面上可見文化層和紅燒土,臺地內可見較多的泥質灰陶片、泥質紅陶片,紋飾有素面、繩紋等,可辨器形有豆、罐、瓦等。
考古專家認為,青山遺址地層堆積保存較好,文化內涵豐富而獨特,時代跨度大,發展脈絡清晰。青山遺址地下遺存年代下層包含新石器時期,表明這里早已是人類生活場所;中層主體文化層為東周時期,包含大量灰色板瓦、筒瓦、繩紋陶器殘片遺存;說明自春秋戰國以來,這里是楚人活動頻繁的地區。而遺址文化層上層遺存年代為宋、明、清時期,這一時期器物殘片俯首皆是,隨處可見。
依據青山遺址現有的考古成果,考古專家推斷,青山遺址區域內人類活動始于新石器時代屈家嶺時期,經歷了東周時期活動后被廢棄。
青山遺址所發現的新石器文化遺跡與遺物,是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屈家嶺文化的重要物證,是長江流域史前文明的起源與發展的重要物證。“從規模、布局保存等方面判斷,青山遺址都是極為重要的楚文化遺址之一。”江陵縣博物館館長馬善馗說。
考古界一致認為,青山遺址文化內涵豐富,是江漢地區作為楚文化發展中心地區的重要物證,對研究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社會發展、生活習慣、科技水平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考古科研價值。
【因地制宜】
楚王行宮還有避暑功能
王從禮與青山遺址有著不解之緣。深入研究楚文化幾十年的他,甚至對楚人的生活習性、生存法則都頗有研究。
通過對大量的史料和實物研究,王從禮認為,2500年前的楚國,楚人在修建紀南城時,就在城內引入河道,不僅解決了城內人的飲水問題,還起到防暑降溫的作用。而在城內建筑上,楚人將房屋都建得非常高,不僅可以祛濕,還能獲得更多的風源。
王從禮的研究深入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他認為,楚人在房屋前后修水塘,也起到了降溫避暑的功效。
除了高臺建筑,楚人還在一些沼澤地帶,修了很多類似避暑山莊的宮殿。最為典型的就數江漢平原地區發現的兩處遺址——潛江龍灣遺址的章華臺和江陵縣青山遺址群。
從現有的考古資料分析,考古專家認為,青山遺址建筑風格獨特,它突破了我國古建中軸線對稱的傳統模式,而是依地勢而建,高低錯落有致。
因此,有考古學家認為,青山遺址應該為季節性居所,屬楚王行宮一類,其依地勢而建,恰好是與自然形成和諧統一。
而為了避暑,楚人也極具智慧。考古人員曾在荊州紀南鎮發現了幾百口古井,這些井有陶井、木井、土井等類型。考古專家認為,有的井在夏天就相當于冰箱的功能。
從荊州博物館展出的部分文物,也印證了古人防暑的智慧。鳳凰山168號漢墓出土的絲綢,有的衣服重量不到一兩,材料輕薄細膩,天然具備防暑功能。
【保護古跡】
楚地后人打造美麗鄉村
江陵地處江漢平原腹地,境內河網密布,阡陌縱橫,荷塘養魚,蝦稻連作成為農業生產的常態,但青山村是個例外。
62歲的青山村二組村民朱耀勇,指著朱家冢的保護標志牌對極目新聞記者說,自從青山遺址被公布保護后,村里人逐漸改變農業耕種方式。
2017年8月,湖北省政府公布青山遺址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這意味著,青山遺址的原址保護范圍進一步明確,青山村共3個村組100多戶村民的農業生產將受到限制。
“在保護紅線范圍內,村民的農業生產只能進行淺土層活動,不得進行深挖。”江陵縣文旅局副局長王誠說,就連當地農業生產的致富產業蝦稻連作種養模式也將受到限制。“蝦稻田需要深挖溝渠,這是不被允許的。”
朱耀勇也給極目新聞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深挖魚塘,或者將傳統的稻田改造成蝦稻田,每畝的年綜合收入最高可達6000元,而單一的水稻種植,年收益或只有一半。
為了給村民做思想工作,文物保護部門一方面專門走村入戶,宣講文物保護的重要性,一方面通過爭取政策支持,為村民爭取鄉村配套設施建設資金,修繕了村里的道路、橋梁和涵渠,方便村民出行和農業生產。
“村里的吊瓜已經達到100畝,每戶年均增收3萬余元。”在建設美麗鄉村過程中,當地還通過產業引導,帶領村民種植黃桃和吊瓜,以此拓寬增收渠道。朱耀勇還說,青山村村民還專門成立了巡邏隊,每天對保護區進行全面巡查,防止盜墓和土建施工。“老祖宗留下的東西,一分一毫都不能破壞。”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