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保筆談】
在云南省西部的深山森林中,屹立著一座一百多年前的石碑。令人感嘆的是,在這塊百年石碑上鐫刻著與今天生態文明理念相似的內容,反映了中華傳統文化蘊含的生態智慧。這座石碑名為龍潭河護林碑,位于云南省保山市昌寧縣天堂國有林場。
天堂國有林場是縣級自然保護區,分布著森林、濕地、高山草甸、湖泊、河流、農田等生態系統。多樣的生態系統孕育出豐富的物種多樣性,這里擁有以云南紅豆杉、水青樹等國家一、二級保護樹種為代表的野生植物1920種,生活著以林麝、黑頸長尾雉、穿山甲等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為代表的獸類33種。此外,茂密的森林中還生長著蟲草、雞樅等各種食用菌457種,以及大黃、麥冬等藥用植物380種。
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使得世居于此的各族人民創造出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的傳統生態文化,例如森林文化、水文化、古茶樹文化和紅豆杉文化等。龍潭河護林碑就是這些傳統生態文化的載體,其上鐫刻的文字蘊含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智慧。該碑位于天堂國有林場龍潭河源頭,根據碑上的文字可知石碑立于清光緒十五年,即1889年,距今已有133年的歷史。全碑兩尺見方,鐫刻有兩百余字,全文如下:
“從來博厚載物,淵泉時出本山,本天地造化之機,亦陰陽默運之理。如我本山自昔。山勢巍峨,木蔭翳中有流泉曲水,魚蟹生焉,號曰龍潭。以為董翁、輝家寨二村田水之源。由來舊,迨至兵災之后,人心不古,放火焚之,斧斤伐之,幾乎源窮流竭矣。今為埋填于此山,地近袁氏之墓。二姓已同村中老幼理論講和,輝姓情愿出五千文,袁姓亦情愿將此項修龍潭樹費用,不準擅自砍伐,并栽樹。四至上齊凹子頭,下至疊水,里齊石門坎,外龍潭門口外。有輝兆鸞送入碑石一塊并志。
光緒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 袁雙桂 袁奎 袁勛 穆正 袁仝 立。”
從這短短的兩百多字中,我們可以找到蘊含其中的生態智慧,以及與今天生態文明理念之間的淵源。
其一,這段碑文蘊含著“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碑文中寫到的“淵泉時出本山”“木蔭翳中有流泉曲水,魚蟹生焉”“二村田水之源”等語句,都在講述“本天地造化之機,亦陰陽默運之理”的生命共同體理念,即山中涌出泉水、林中流有河水,從而形成湖泊濕地,各種生物繁衍生息,也是人類村寨農田的灌溉水源。
其二,這段碑文蘊含著“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理念。碑文中寫到“人心不古,放火焚之,斧斤伐之,幾乎源窮流竭矣”,反映了清朝末年戰亂頻仍、民不聊生,于是亂世中很多人開始對森林亂砍濫伐,甚至故意放火焚山,不僅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也使得當地村民賴以生存的森林、水、農田等自然資源枯竭。這也促使當時的村民痛下決心要保護自然環境,并立碑為記。
其三,這段碑文蘊含著“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碑文中寫到“不準擅自砍伐,并栽樹”,使得龍潭河護林碑文成為保護森林資源、鼓勵植樹造林的傳統生態習慣法。在天堂國有林場,生活于當地的村民在長期與生態系統和自然環境互動的過程中,產生了傳統生態習慣法。這些傳統生態習慣法不僅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促進了生態環境保護,并在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其四,這段碑文蘊含著“全民行動共同建設美麗家園”的理念。碑文中寫到“二姓已同村中老幼理論講和,輝姓情愿出五千文,袁姓亦情愿將此項修龍潭樹費用”,從這段文字可以了解當時村中有輝和袁兩個主要姓氏宗族,他們分別與村中的老幼村民講述保護自然環境的重要性,并由輝氏家族出錢、袁氏家族出力,共同在全村的水源地植樹造林并修建水潭。
2020年,在龍潭河護林碑立碑130多年后,天堂國有林場所在的昌寧縣被生態環境部命名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這也從一個側面體現出傳統生態文化對一方水土、一方人物的滋養與教化作用。
傳統生態文化體現在各民族的宗教崇拜、文學藝術、制度法律等諸多領域,是我國各民族在長期歷史和社會發展進程中,對所處生態系統的認識、利用和治理的相關文化。它既包括對生態環境的觀念和信仰,也包括保護和利用自然資源的知識、技術和制度,代表了各民族對生態系統的理解與思考。在當今全球生態環境劇烈變化的背景下,傳統生態文化與環境保護的經驗做法在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人類活動適應氣候變化、自然災害風險治理等領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價值。未來,我們仍需汲取各民族傳統生態文化中的精華,與時俱進,形成新時代生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當前正在全國開展的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歷史依據和現實支持。
(作者:尹 侖、蘭劍梅,分別系云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西南林業大學地理與生態旅游學院研究員,云南省保山市昌寧縣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