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提要
已故著名詞作家喬羽先生曾留下“北有兵馬俑,南有熊家冢”的評價。
位于湖北荊州的熊家冢,是迄今發現的面積最大、規格最高的楚國高等級貴族墓地。氣勢恢宏的楚王車馬陣,獨具特色的殉葬墓,種類繁多的精美玉器,是對2000多年前楚國盛世輝煌的生動注解。
近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進熊家冢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感受楚王車馬陣之“霸氣”,撫觸“楚文化”之魅力。
“天子駕六”越級超配,陣容龐大霸氣側漏——
真車真馬殉葬展示“萬乘之國”威儀

車馬坑博物館內展示的真車真馬考古文物。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曙松 攝)

展廳里的兵車復原場景。通過吊掛的抽象戰車,配合背景繪畫,車馬從平面變化到立體空間,猶如破畫而出。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曙松 攝)

游客沉浸式游覽楚王車馬陣景區。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曙松 攝)

鳥瞰楚王車馬陣景區(熊家冢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曙松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孟靜 通訊員 楊婕 向蓉
楚王車馬陣,是熊家冢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核心景點。
經過升級改造,車馬陣展廳于去年8月重新對外開放,融入聲光電以及影像交互等科技元素,以沉浸式體驗為核心,游客進入展廳仿佛穿越到了2000多年前的楚國,探尋璀璨的楚文化。
8200平米展廳里,一邊是古遺跡展示,一邊是現代科技呈現;一古一今,一靜一動。規模宏大的真車真馬殉葬坑,將楚國“萬乘之國”的威儀展現得淋漓盡致。
殉葬坑里有兩個“團”的真車真馬
熊家冢有40座車馬坑,組成龐大車馬陣:主冢一號車馬坑,西邊38座小車馬坑分兩排排列,東邊1座小車馬坑。參與當年車馬坑發掘的荊州博物館副館長賈漢青說,和秦始皇陵兵馬俑相比,楚王車馬陣年代上要早200年,用的是真車真馬殉葬。
一號車馬坑最大,長132.6米,是迄今為止,中國考古發掘史上所發現的跨度最長、面積最大、埋葬車馬數量最多的楚國真車真馬埋葬坑。
在展廳內,記者看到,一號坑里有多種車型,馬車分兩排并列整齊擺放,戰馬尸骨遺跡清晰可見。記者沿著參觀步道數了數,共有43輛馬車,164匹戰馬。已發掘可供參觀的約三分之二,剩下的仍深埋在土堆里。“按其中軸對稱的特點,推測整個大車馬坑共葬車輛66乘,馬匹258匹。”賈漢清表示。
這些車馬都有何作用?賈漢青介紹,一號坑里的車主要分為禮儀車、戰車、輜重車、配件備用車四種。馬車車軸朝西,車輪、車廂、車傘雖歷經2000余年,其輪廓依然十分清晰。戰馬均勻分布在車輿兩邊。“從馬的骸骨判斷,也都是上等良駒。”
軍容之嚴整、規模之浩大,依稀可以窺探當年“車轔轔、馬蕭蕭”的壯景和“萬乘之國”的強盛。有學者按照當時軍隊建制推算,這個車馬陣相當于今天兩個團的兵力。
“一號車馬坑出土車馬器物等青銅構件500余件。”賈漢清介紹,這些青銅構件種類繁多,形制多樣,大部分器物尚不能明確其名稱及具體用途,在我國其他地方很少發現,這對古代楚國乃至戰國時期車馬制度的研究將具有重要意義。
車馬裝飾之華麗,也讓人驚嘆。33號小型車馬坑,車身雖為木質,但外髹黑漆,車軎、車轄等青銅構件外包金箔;馬的頭飾華麗,青銅馬銜、馬鑣、錫當盧不僅外包金箔,還有大量的玉片串裝飾甲胄。史載“天子玉路,以玉為飾……夷王以下,周室衰弱,諸侯大路。”賈漢青說,目前國內發掘的其他戰國車馬坑,從未見到玉飾。
“天子駕六”霸氣側漏
在一號車馬坑中,有3輛車各配有6匹馬,顯得與眾不同。“這三輛儀仗車屬于‘違規配車’了,按照周朝禮制,只有天子才能乘坐六匹馬拉的車。”賈漢青說。文獻也有佐證,據《逸禮·王度記》記載:“天子駕六,諸侯駕五,卿駕四。”
在嚴格的封建禮制下,敢配置“天子駕六”,墓主人如此“違規逾矩”,底氣何在?賈漢青解釋,隨著周朝衰弱和諸侯列國的強大,禮崩樂壞。墓主敢于如此挑戰“王權”,說明楚國當時作為諸侯國的強盛。
“戰國鼎盛時期,楚國疆域包括現在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蘇、浙江等省在內的南方大部。”從“春秋五霸”到“戰國七雄”,楚國均在其列,最終成為東周第一大國,賈漢青認為,車馬陣之“霸氣”就是最好的印證。
科技創新讓文物“活”起來
為生動展現楚王車馬陣,景區創新科技手段讓文物“活”起來。
戰馬嘶鳴,兵車隆隆……展廳內,巨幕數字動畫將游客帶回春秋戰國時期,身臨其境感受“萬乘之國”威儀。
“展覽展示、闡釋傳播必須創新方式,要讓文物活起來。”楚王車馬陣景區負責人余威表示。“楚王車馬陣”主題墻采用仿夯土繪畫,以楚王故事為主題,融合遺址整體風格以仿古手段融合呈現。一號車馬坑南側,紗幕投影里車馬瞬間“復活”,生動演繹出偏廣之陣儀仗。展廳里還復原戰爭場景,戰車在箭雨之中奔涌向前,動畫中的車馬猶如破畫而出。
余威透露,車馬陣展館側重遺跡展示,出土文物陳列館即將開館,更多珍貴文物將很快會與游客見面。為更好“活”化文物,屆時還將開發更多特色文創產品,創新展示、傳播楚文化,提升楚文化知名度、美譽度。
探訪“天下第一王陵”熊家冢

神人乘龍形玉佩極具楚文化特色。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沖 攝)

一號車馬坑文保技術人員對車馬遺跡進行“日常保養”。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孟靜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孟靜 通訊員 孔恒 周櫟
“這么大的墓葬,這么長的車馬坑,和秦始皇兵馬俑一樣震撼!”7月23日,楚王車馬陣景區迎來一個廣東旅行團,游客們紛紛稱贊熊家冢車馬陣的壯觀。
熊家冢位于荊州市川店鎮張場村,距楚故都紀南城約26公里,南鄰八嶺山楚墓群,北靠荊山,是迄今發現的東周時期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布局最完整的楚國墓地,現已成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考古學界泰斗張忠培先生稱之為“天下第一王陵”。
“天下第一王陵”實至名歸
上世紀70年代修建漳河水庫二干渠時,人們發現了熊家冢,一座“沉睡”2000多年的楚墓引發考古界關注。2006年至2009年,荊州博物館考古隊對部分車馬坑和殉葬墓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出土珍貴文物3000余件套。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考古隊又對祔冢殉葬墓地進行考古發掘。
熊家冢何以享有“天下第一王陵”美譽?
首先是規模之大。荊州博物館館長王明欽介紹,熊家冢占地面積731畝,歷經2000多年風雨,主冢封土直徑仍超過100米,高度超4米。據推測,實際高度應該在15米左右。主冢是一座“甲”字形豎穴土坑木槨墓,長70米,寬67米,面積400多平方米,是目前所知規模最大楚墓。
其次是規格之高。墓主身份顯赫。《墨子》記載:“天子殺殉,眾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熊家冢共發現138座殉葬墓,達到“天子”級別。
再次是布局最完整。熊家冢由主冢、祔冢、殉葬墓、車馬坑、祭祀坑組成,在同期東周墓葬中尚屬首見。
熊家冢殉葬墓相當豪華。主冢的一側,有殉葬墓92座,分四行排列,氣勢恢宏;祔冢一側,有殉葬墓46座,均排列整齊。“已發掘的50余座殉葬墓中,出土各類玉器2000多件。”王明欽介紹,這些玉器按用途分為禮玉、佩玉和葬玉,器形有璧、珩、佩、瑬、珠等,紋飾精美,工藝精湛。
在出土的眾多玉器中,神人乘龍形玉佩極具楚文化特色,是寄托死者靈魂飄游升天的祝禱之物。該玉佩透雕為一條盤旋飛舞的龍形,龍尾上倚立一人,雙手捧于腹部。藝術造型表現出譎詭精絕的獨特風格,透映出楚人對自然生命的孜孜探索和浪漫情懷。
熊家冢主冢和祔冢至今未發掘。墓主究竟是誰,仍然是謎。考古學界普遍認為,應該是楚國中興之后某位楚王。長江大學教授徐文武認為最大可能是楚昭王,省社科院楚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尹弘兵傾向于是楚惠王,還有學者認為是楚悼王。
不斷探索攻克遺址保護難題
荊州文保中心技術推廣部負責人陳華介紹,早年在荊州博物館對熊家冢部分車馬坑和殉葬墓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的同時,荊州文保中心也開始了文保工作。
2013年12月,熊家冢正式獲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湖北首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也是全國36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之一。2017年9月,荊州正式啟動“大遺址保護荊州片區保護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持續開展考古研究、編制保護規劃、新建出土文物陳列館等事項。
“古遺址、古墓葬都屬于不可移動文物,熊家冢處于典型的南方地區潮濕環境。”荊州文保中心無機質部主任劉雪剛介紹,潮濕環境土遺址的保護是考古界一大難題,保護和修復難度大,此前國內還沒有相關成熟經驗。為破解難題,荊州文保中心不斷探索。
解決水患——搭建防護大棚,四周布好排水溝,避免墓坑在雨水浸泡下垮塌。
穩定土壤——改進創新生石灰混合聯體暗墻技術,加固殉葬坑;研發泥土穩定劑加固保護新技術,使土壤結構更密實,讓墓坑保持穩定。
加固遺跡——將加固材料通過“打點滴”均勻加入車馬遺跡內部,防止出土后開裂、崩解。給漆皮敷上“保濕面膜”,防止漆皮收縮、卷曲。
發掘至今,熊家冢遺址尤其是一號車馬坑,如同被施展“駐顏術”一般,保存較好。
去年,國家文物局印發了《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為新時期熊家冢遺址保護指明方向。“大遺址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無可替代。”楚王車馬陣景區負責人余威表示,將充分挖掘大遺址的文化服務功能,利用高峰論壇、考古研究機構、博物館等多種渠道和方式宣傳展示熊家冢,讓游客感受楚國從荊山楚水起步,“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歷經八百年的強國之路,展現荊楚文化之美、傳承長江文明之魂。運用創意、科技手段多維度展現車馬陣遺址價值內涵,讓車馬陣遺址進一步“活”化,更好傳承荊楚文化。
楚王車馬陣景區新建出土文物陳列館
108件玉器青銅器回“娘家”定居
湖北日報訊 (記者孟靜、通訊員孟晶)把嵌有古玉模型的亞克力柱放到對應空位里,眼前幕布顯示出詳細介紹;站在大屏幕前AI換裝,感受楚國貴族服飾佩玉之美;一步一景還原楚人冶煉青銅器景象……近日,記者從楚王車馬陣景區(熊家冢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獲悉,為更好地展示和傳播荊楚文化,2020年開建的楚王車馬陣出土文物陳列館,預計將于今年“十一”前竣工開館。
7月21日,記者提前打卡出土文物陳列館。陳列館建筑面積約5000平方米,分為地上與地下兩層,由序廳、地下王國、匠心雕琢、青銅之光、兒童體驗區、弧幕影院組成。陳列館將重點展示在熊家冢遺址出土的具有楚文化特色的玉器和青銅器,結合互動式體驗,講述楚國文明。
楚王車馬陣景區營銷部負責人周舟介紹,在陳列館展廳空間設計中,將運用大量聲光電等科技手段,帶領游客穿越2000年,置身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并通過實景與投影相結合的方式,還原考古發掘現場。同時,可容納100余人的弧幕影院將以3D效果,通過動畫片、紀錄片的形式還原真實的歷史場景,再現昔日楚國盛世。讓觀眾感受楚國從荊山楚水起步,“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歷經八百年強國之路,展現荊楚文化之美、傳承長江文明之魂。
待文物陳列館開館后,整個景區核心區將由主冢、祔冢、殉葬墓區、祭祀坑、車馬陣遺址展廳、出土文物陳列館六個部分有機組成。截至目前,熊家冢共出土珍貴文物3000余件(套)。僅璧、環、珩、佩、瑬、管、珠等玉器就有近2000件。這些玉器造型獨特、內涵豐富、工藝精巧,是楚國精湛玉雕工藝的代表。
漫步在陳列館內,一個個大小不一的文物展示柜“虛位以待”。周舟表示,此前受限于景區硬件條件,部分文物常年在荊州博物館展出、保存或省外借展。出土文物陳列館建成后,將有大量文物首次展出,其中108件玉器、青銅器等重點文物將回到景區“定居”。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