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福州8月18日電 (記者 劉可耕)古琴獨奏《梅花三弄》《漁樵問答》《平沙落雁》,琴簫合奏《良宵引》,琴茶表演《春江花月夜》......18日,在福州開展的一場“琴韻流芳”古琴雅集活動中,悠悠古琴樂曲聲,令聽眾如癡如醉。
當天,“古琴之魅”藝術展暨“琴韻流芳”古琴雅集活動在位于福州的福建省海峽民間藝術館舉辦。

觀眾觀看“古琴之魅”藝術展。 記者劉可耕 攝
古琴是多項藝術的綜合載體,涉及木材、髹飾、斷紋、音質、品格、造型美學等方方面面,因其特有的音質和品格,體現了傳統文化追求的清、微、淡、遠的審美意境和藝術精神。古琴名曲《瀟湘水云》、《廣陵散》為世人所熟悉,而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更被后人傳為佳話。
此次活動由“古琴之魅”藝術展、“琴韻流芳”古琴雅集、《古琴音樂的文化審美與藝術表現》研討講座等組成,以史料圖片展示、琴樂現場演奏相結合的形式,全面展示閩派古琴的杰出代表在琴史、琴曲、琴論美學、演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以福建三明古琴保護傳承為重點,集中展示福建三明古琴藝術近年來在教學、演藝、斫琴、研究、傳播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

琴簫合奏《良宵引》吸引觀眾。 記者劉可耕 攝
福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吳維敏致辭稱,閩派古琴從形制到曲目,從特殊的記譜方式到豐富的演奏技功,都體現出中國音樂藝術的至高境界。它所形成的獨特文化記憶,對中國文化史、藝術史乃至中國人的精神、氣度、品格、行為產生了持久而廣泛的影響。“近年來,閩派古琴藝術積極融入,健康發展,勢頭很好,逐漸為大家所熟知。”
三明市文聯黨組書記、主席紀任才表示,三明古琴藝術歷史悠久,文字可考的古琴家有宋代朱熹、鄭文寶和明代楊表正等人。

古琴獨奏《流水》吸引觀眾。 記者劉可耕 攝
2014年,三明市組建古琴傳習所,并于2015年成立三明市音樂家協會古琴專業委員會,通過幾年努力,形成了三明古琴藝術傳承集群,推進古琴藝術的教學、演藝、斫琴、研究、傳播。古琴傳習所創建以來,吸引500多名文藝愛好者加入,策劃舉辦了9場海峽兩岸古琴音樂會和各級各類古琴公益演出1000多場次,為閩派古琴藝術的挖掘、傳承與發展做出了積極探索。

一名女童在老師指導下,現場體驗彈奏古琴。 記者劉可耕 攝
中國古琴藝術歷史悠久,有文字可考和形象可證的已有3000多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作為琴、棋、書、畫之首,在中國文化史上有崇高的地位,歷來為文人雅士所鐘愛。(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