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劉俊 通訊員 楊文華 王賢九 王濤
“丹治”水土保持工程是確保一庫凈水送北京的需要,是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改善和提高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需要。2007年,為了根治境內47071公頃水土嚴重流失問題,鄖陽區決策者們站在全局和民生的高度,打響了一場艱苦卓絕的水土保持攻堅戰。
這場攻堅戰涉及20個鄉鎮、14個項目區、66條小流域。作為項目牽頭部門,鄖陽區水土保持局時刻保持如履薄冰的心態,以打造一個優良優質工程為切入口,推動目標任務實現。
經過前期充分準備,該局以國家“丹治”一期工程和“十堰生態濱江新區”建設為契機,以柳陂鎮櫻桃溝村為試點,啟動水土保持工程。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打造,在實施水土流失治理的同時,啟動基礎設施建設。經過3年改造,櫻桃溝村完成坡改梯300畝,營造經果林1800畝、水保林3500畝,封禁治理2.52平方公里,修建溝渠2.2公里……流域治理卓有成效,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景觀生態實現質的飛躍。櫻桃溝村先后被授予“湖北旅游名村”“全國生態示范村”等稱號。
櫻桃溝村生態觀光流域的治理是鄖陽區小流域治理的一個縮影。截至2012年,鄖陽區“丹治”一期工程共治理羊皮灘、鐘家河、巨家河、將軍河、大堰等14個項目區64條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383.43平方公里,完成工程投資3.5626億元。
2012年2月,“丹治”一期工程收尾后,二期工程緊鑼密鼓推進。結合一期工程治理經驗,鄖陽區水土保持局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更新治理理念,按照“因地制宜、分區防治、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精心施工、建管并舉”的水土流失防治方針,提出清潔型小流域治理理念,編制《十堰市鄖陽區清水河清潔型小流域示范工程實施方案》,將小流域分為生態修復、生態治理及生態保護三個功能區,把保護生態環境與發展庫區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有機結合,為確保一庫凈水永續北送打下堅實基礎。
時至今日,鄖陽區已經走過近六十年波瀾壯闊的水土保持征程。六十年來,該區先后完成18個項目區、86條小流域的水土保持任務,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766.24平方公里,治理總投入達4.2億元。“為了山更青水更綠,我們將持續做好水土保持和水污染治理工作,爭當庫區這個大‘水缸’的守護人。”鄖陽區水土保持局局長鄭全新說。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