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劉紹棠的同名小說改編的現代評劇《蒲柳人家》近日在全國地方戲演出中心上演,該劇是首屆“大戲看北京”展演季的展演劇目之一,也是中國評劇院近年來傾力打造的重點創作劇目。改編后的評劇很好地嫁接了文學、戲劇、曲藝等多種藝術形式,通過一個孩子的視角,為觀眾展現了20世紀初京東北運河的鄉土生活和人物故事,并通過人物和故事,折射出京畿地區的人文特色、地域特色、劇種特色和時代特色。其中,群像式的人物塑造和多流派、跨行當的藝術表達使得該劇從其誕生之初便具有了戲曲經典的諸多品質,特別是評劇的唱腔、音樂、表演和人物、故事、情節的完美結合,讓該劇在文學經典的基礎上擁有了更加接地氣、有人緣的藝術呈現。
深厚的民族心理
獨特的鄉土氣息
被稱為“大運河之子”的劉紹棠是當代鄉土文學的舉旗人。他致力于“中國氣派,民族風格,地方特色,鄉土題材”的創作,在“土生土長所形成的土性”里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精神家園。小說《蒲柳人家》描寫了運河岸邊質樸農民的歡樂與憂傷,他們樸實、勤勞、善良,面對苦難和霸權,敢于斗爭,也善于斗爭。這是農民的底色,也是農民的智慧。小說以充滿情感的筆觸,狀寫了故鄉的生活場景與人物故事,展現了童真眼中的人情世態。小說中的“蒲柳人家”和“蒲柳人”植根于深厚的民族土壤,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特別是何大學問、一丈青、云遮月、柳罐斗等,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傳奇,最終又匯總成故鄉的人和事,呈現出獨有的鄉土風采。這些人物是作家對中國農民特別是燕趙地區農民本色的提煉,更是作家對記憶中故鄉人的回望。作家在寫作時,借鑒了傳統評書的形式,語言博采眾長、干凈利落,感情真摯純凈、含蓄深切,人物生動活潑、栩栩如生。在恣肆汪洋的筆下,流淌著故鄉的光和熱、故鄉的情與愛、故鄉的美與真。如果說藝術是以藝術家的感受感染受眾的一種方法,那么在小說《蒲柳人家》的文本里,我們讀出了運河岸邊人的愛恨,也為其身上所閃耀著的美德和精神而感動。
王新紀改編后的評劇特別注重凸顯戲曲藝術的特色。故事刪繁就簡,尤其是敘事人身份的插入,使得情節更加緊湊、明確和清晰。望日蓮、周檎、云遮月、柳罐斗、何大學問、一丈青等各色人物的刻畫不僅體現在語言上,更鐫刻在動作上、貫穿于唱腔里。幕前、幕尾曲“大運河,千里長,龍擺尾處我家鄉。瓜棚柳巷人豪爽,船歌漁唱說救亡”更是有畫龍點睛之用,讓戲曲真正實現了從文本到舞臺、從平面到立體的多維藝術展現。
群像式的人物塑造
挑戰性的行當表演
人物塑造是戲劇藝術的核心。評劇《蒲柳人家》中的人物不是一般的才子佳人或某位主演單挑大梁的呈現,而是通過刻畫一對生死與共的情侶、三個潑辣女人、多位普通農民的形象,群像式地展現了運河岸邊蒲柳人家的愛恨情仇。王婧飾演的望日蓮,是一個深受迫害的童養媳,這個身份是她的“宿命”,也是她完成蛻變的起點。最終,她從柔軟到剛強,從膽小怕事到敢于擔當,點滴的變化,體現著新時代女性的成長歷程。趙巖飾演的周檎是一位對革命有堅定信念的青年學生,他的家庭影響著他,他的生活與學習環境又熏染了他,讓他年紀輕輕卻得到了很好的歷練,所以他能擔當起抗戰這一民族重任,并得到故鄉人的全力支持。與小說相比,鄭嵐飾演的云遮月是該劇的一個亮點。該劇中的很多新唱腔,因為云遮月唱大鼓書的身份而有了曲藝與評劇的結合,既有藝術特點,又有京味兒特色。云遮月這位曲藝人,干練、潑辣、有想法,一如編劇用角色自己的話展現角色本身:“當機立斷一字敢,親舅舅百阻千攔也枉然。”卞苓玉飾演的一丈青,是另一位潑辣女性的典型。在小說中,劉紹棠對她的形容是:“罵起人來,方圓二三十里,敢說找不出能夠招架幾個回合的敵手。”在舞臺上,她的潑辣主要體現在對弱小的同情和對欺負弱小者的斗爭。第三個稱之為“潑辣”的女性是望日蓮的“婆婆”豆葉黃,她在小說中是被批判的對象,但在戲劇舞臺上卻是十分光彩的“角色”。這個更加傾向于“潑”的彩旦形象,讓該劇充滿了喜劇成分。她和她的老頭子杜四、反面人物麻雷子和董太師身上有很多人性的弱點,并鐫刻著歷史的某些痕跡。通過對這些人物的書寫與展現,很好地體現了歷史的真實和生活的真實,并讓戲曲的“丑”在藝術的“美”中展現,觀之令人慨嘆。此外,于海泉飾演的柳罐斗、郭力銀飾演的何大學問、田雄飛飾演的鄭端午等男性農民角色則是普遍具有較高政治覺悟的中國農民的典型,他們或參加過義和團“扶清滅洋”的運動,或支持過北伐軍“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行動,或是京東農民大暴動中的一員。正因為有著這些鍛煉,當抗戰需要支持時,他們沒有絲毫遲疑和觀望的態度,而是自然而然地走向革命。他們是具有民族意識的新農民形象,也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
群像式的人物需要多流派的支撐,只有真正的大團、好團、實力團才能有效擔綱。中國評劇院有著深厚的流派傳統,近年來更是著力推進流派傳承工作。好的劇目與好團的最好證明是行當齊全、技藝精湛、藝術實力雄厚,新鳳霞首演的《楊三姐告狀》便是一個典型。評劇《蒲柳人家》中,王婧是新(新鳳霞)派傳人,趙巖是張(張德福)派傳人。歷史上,新鳳霞與張德福是一對黃金搭檔,《花為媒》《鳳還巢》《無雙傳》《劉巧兒》《祥林嫂》《楊乃武與小白菜》中留下了很多經典,新派、張派的再次合作既是繼承和致敬,也體現了主創的創意和用心。開場女生獨唱是白(白玉霜)派優秀傳人王平,她曾飾演過《母親》中的母親、《偽裝者》中的大姐等多個重要角色。韓立嬌本是洪(洪影)派小生,劇中飾演的豆葉黃主要是彩旦呈現,其很好地完成了極具挑戰性的跨行當表演。卞苓玉也體現了跨行當表演,她本工青衣,劇中飾演滿子的奶奶一丈青,有老旦、刀馬旦的特色。因為流派眾多,就格外考驗作曲與唱腔設計的功力。該劇將民歌小調、曲藝唱腔很好地融入到了評劇藝術之中,評劇作曲家劉文田、王亞勛功不可沒。
立體豐富的舞臺
淡進淡出的節奏
當代劇場藝術不僅改變了演員的演唱習慣和演唱方式,也改寫了舞臺美術與戲劇的關系,進而影響了戲劇的美學追求。評劇《蒲柳人家》的導演王青對該劇的舞臺定位是“劇場詩意”,要創造的是具有濃郁民俗風情的大運河人民的日常生活畫卷。為了讓節奏更流暢,并適合“民俗風情”的呈現,該劇的舞臺調度是以人物定型的方式淡進、淡出。舞臺上軌道式的推拉流動不僅改寫了“二道幕”的功能,也改寫了幕間一片漆黑的尷尬,成為該劇的一大亮點。
大幕一拉開,觀眾看到了各色人物的定型,也看到了幕布構建的運河場景。高處的柳條、遠處的日落,狀構了運河的鄉土風情。隨后轉景到一丈青家的小院,兩個矮凳一個矮桌,還有垂下來的瓜蔓、實景和虛景里的蘆葦造型,前后呼應、左右對稱。小說里說,爺爺何大學問將滿子“拴在了葡萄架的立柱上”,舞臺上的“立柱”直接呈現為帶有獅子塑像的“拴馬樁”,加上旁邊的馬槽,既襯托了小院主人的身份,又奠定了舞臺的支點。小滿子自始至終是“無實人”呈現的“空”,一“實”一“虛”相得益彰。同樣是農家小院,豆葉黃家則是另一種呈現,桌椅比較考究,甚至還有木樁做的“圍墻”,這就很好地襯托了主人的“開小店”身份和壓榨人的本性。七夕節一場,“三更月色景迷離”的場景最令人陶醉,遠景是粼粼的微弱的波光構建的一幅運河版畫圖,近處是姑娘們點起香燭、穿針引線的舞蹈和歌聲,一“動”一“靜”蘊藏生機。
總之,作為首屆“大戲看北京”展演季的參演劇目之一,評劇《蒲柳人家》很好地詮釋了“大戲看北京”和“來北京看大戲”的豐厚內涵。一方面,它展現了北京深厚的戲劇資源,無論是院團建設、人才培養,還是劇目建設和流派傳承,《蒲柳人家》全方位展現了中國評劇人的聰明才智和藝術擔當。另一方面,《蒲柳人家》不僅激活了北京的地域資源、劇種資源,而且以群像式的精細刻畫,鍛鑄了一出悲喜交織的京味兒大戲,這京味兒又是有別于傳統意義上的老舍京味兒,具有獨特的創新意識,將中國評劇院以“演現代戲為主”的優良傳統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作者系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文化所副所長、副研究員)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