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梅子醬》所帶來的“毒舌”現象,實際上反映了當下中國文藝評論的一個尷尬的現實:相當一部分評論人完全忽視藝術評論的科學性,忽視美學與藝術學規律,以個人感受和臆想來代替藝術創作和藝術作品的客觀現實,只求奪人眼球,不求真理與實際。
近些年,為了生計,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網上撰寫藝術評論文章或者制作相關內容的短視頻。其中很多人并沒有足夠的藝術積累,對于藝術評論所需要的基礎知識,如美學和藝術學鮮有涉獵,對于具體某種藝術形式也缺乏足夠的理論認識,如藝術常識、藝術史、藝術創作手法等等。更不具備“藝術評論”作為一個專業來說,所需要的基本素養,如客觀、理性、科學。
但是這些人卻知道如何獲取流量,如何讓人們更早的認識自己,那就是迎合一些網民的心理,先給自己粉飾上一層“專業”的金漆,再全憑一張嘴,用盡尖酸刻薄,諷刺挖苦之能事,炒概念去掩蓋批評內容的“假大空”,至于這個作品好在哪,不好在哪,到底為什么能流行,或者為什么被拋棄,最終也說不明白。這些人不管是否以“專業”來示人,最后的結果就是把藝術評論搞成了“潑婦罵街”。
應當說,毒舌現象所以在藝術評論領域中頻頻出現,甚至走紅,與商業、流量都有著密切的關系,也與過去藝術評論領域一些所謂的專家學者忽視大眾對一些藝術作品嗤之以鼻的現實不顧,“只夸不批”“只捧不貶”有著密切關系。但實際上,“毒舌現象”與“捧夸”現象的本質都是一樣的,那就是脫離實際,忽視科學,為了個人利益而違背良心,對藝術家、對藝術作品、對大眾、對社會都是極為不負責任的,完全起不到對藝術創作和藝術生產的幫助與提醒的作用,也起不到推廣和普及文藝的作用,更起不到“美育”社會,提高大眾藝術鑒賞力的作用。甚至這些不負責任的文藝評論起到了反向作用,他們泯滅了藝術良心,妨礙了藝術創作,傷害了藝術工作者,愚弄了藝術接受者,影響了國家的文藝生產和文藝事業發展。
中國的文藝,需要批評,中國的文藝批評,需要良心。
北京青年報 記者 滿羿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