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1月3日,水生所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培育的一尾TU品系野生型斑馬魚在中國空間站的背景前游動。

11月4日,水生所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科研助理阮穩在魚房內給斑馬魚投喂活餌料。
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任勇 通訊員 孫慧
11月14日,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返回地球,一起“回家”的還有斑馬魚的科學實驗樣品。
今年4月24日,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跟著神舟二十號一起出征太空的還有6尾被稱為“水中小白鼠”的斑馬魚,這已是斑馬魚第二次登上太空。新一批“太空養魚”實驗在神舟十八號任務建立的“斑馬魚—金魚藻二元生態系統”基礎上,深入研究微重力對脊椎動物骨密度、心血管功能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水生所”)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主任孫永華表示,骨丟失和心血管功能紊亂是深空探索的重要醫學難題。他指出,本次由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等機構主持的“太空養魚”實驗,除了直接用于優化航天員營養補充方案外,還有望用于針對性的藥物研發,實現“天為地用”,為人類骨丟失問題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2024年4月,來自水生所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的4尾斑馬魚作為“魚航員”隨神舟十八號首次入駐中國空間站。“魚航員”與金魚藻組成的二元密閉生態系統,實現了中國在太空培養脊椎動物的突破,為后續“太空養魚”實驗奠定重要基礎。孫永華認為,兩次登上太空的斑馬魚,對于空間生物醫學研究具有戰略性指導意義。
為何選擇斑馬魚上太空?孫永華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斑馬魚胚胎透明、體外受精、發育速度快,便于觀察和實驗操作,其與人類基因組相似度超過80%,是開展生命科學、健康科學、環境科學、水產科學等研究的重要模式動物。同時,斑馬魚繁殖能力強,成本低廉,適合進行大規模的遺傳學和藥物篩選實驗,這使得其成為研究人類疾病的理想模型。
據了解,未來數年,我國還有斑馬魚上太空的計劃,進一步研究太空環境對脊椎動物胚胎發育的影響等重大科學問題。位于湖北武漢的水生所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是“太空魚”的“地球基地”,這里是全球三大斑馬魚資源庫之一,其科研支撐能力位居全球首位。該中心現保藏斑馬魚品系3600余種,構成了中國“太空養魚”的堅實后盾。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