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忘編輯初心,回歸出版本真。編輯為本,內容是根。文化發現、文化選擇、文化積累、文化傳播是出版工作者的神圣使命。聚合一流資源、打造一流精品是出版工作的永恒主題。”
這是第十四屆韜奮出版獎獲得者、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何龍作為資深科普出版人的不懈追求。33年來,何龍主持策劃、編輯了一大批雙效俱佳的精品科普圖書,為廣大少兒讀者鑄造了一把把打開科學之門的“金鑰匙”。
編輯處女作做成了暢銷品牌
上個世紀90年代出版的“校園三劍客科幻小說系列”是何龍作為編輯的處女作,也是他下足工夫、傾注情感的一套品牌圖書,該書獲得了第六屆中國圖書獎。
何龍告訴科普時報記者,在最初接觸到這部書稿時,他就被內容深深地吸引住了,每一部主題都新奇有趣,帶給讀者無盡的遐想。誠如作者楊鵬本人在強調他的創作之源時所言,最重要的是想象力,其次還是想象力,第三仍是想象力。在對文本進行認真研讀與分析后,何龍信心十足,他堅信閱讀這樣一部充滿想象力和探索精神的作品,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無疑是非常有益的。
何龍和作者楊鵬都沒有想到,《校園三劍客》后來成了中國科幻小說發展歷程中深具影響力,規模最大、字數最多的科幻小說之一。后經多家出版社反復出版,這套書至今依然是國內童書市場上的暢銷品牌,并衍生出漫畫和動畫等多種形態。
打造少兒科普出版“世紀長城”
記者了解到,在何龍33年的出版職業生涯中,他先后在兩家出版社打造出兩套廣受業界好評的少兒科普出版“世紀長城”。
2008年,在湖北少年兒童出版社工作時,何龍聯袂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策劃出版了新世紀中國第一套少兒科普經典文庫“少兒科普名人名著書系”。這套書由潘家錚、王梓坤、張景中、楊叔子、劉嘉麒院士擔任顧問,著名作家葉永烈擔任主編,先后出版了72部作品。該書系出版后榮獲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等諸多獎項,被業界認為是“青少年科學課外閱讀的世紀長城”,自2009年出版以來常銷不斷,累計發行碼洋超1.2億元。
任職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期間,何龍又策劃出版了“中國科普大獎圖書典藏書系”70種。聘請楊振寧、王梓坤、王綬琯、張景中、楊叔子、劉嘉麒院士擔任顧問,葉永烈先生擔任主編。該書出版后,楊叔子院士在《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文章盛贊該書系是“ 我國高水平原創科普作品的一次集中展示,生動地反映出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科普創作走過的光輝歷程”。這套書發行碼洋超過5000萬元,其中《追星:關于天文、歷史、藝術與宗教的傳奇》獲第五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圖書獎;《爺爺的爺爺哪里來》獲“2013年度中國影響力圖書獎”;《幻想:探索未知世界的奇妙旅程》入選2014年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的百種優秀圖書書目等。
此外,何龍還策劃出版了“中國青少年科普分級閱讀書系”等10個重磅科普產品線。這些經典科普讀物像一盞盞明燈,啟迪更多的青少年熱愛科學、探索科學、追求科學。
構筑原創科普出版精品矩陣
“科普圖書對于青少年科學素養的提升和創新思維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必須高度重視本土原創科普作品的出版。”何龍在接受科普時報記者采訪時說。為此,他與劉興詩、李毓佩、葉永烈、張沖、劉先平等一大批國內知名科普作家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不斷深化與國內優秀科普作家的全方位合作,構筑起本土原創科普出版精品矩陣。
令何龍印象最深的,是被孩子親切地稱為“數學爺爺”的首都師范大學教授李毓佩。他發現李毓佩的作品知名度高、體量大,但是相對分散。于是他大膽設想:何不推出一條主打產品線,收錄其所有作品呢?2008年,在何龍的精心謀劃下,“李毓佩數學故事系列”順利出版,后來還榮獲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第三屆國家出版政府獎圖書獎提名獎等榮譽。20多年來,為了讓經典作品越來越適應新時代的閱讀需求,何龍又不斷升級“李毓佩數學故事系列”產品線。目前,李毓佩系列在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已出版10個套系,近70個品種,暢銷逾500萬冊,累計發行碼洋超過1億元。
對于科普界聲名顯赫的老作家劉興詩,何龍沿用同樣的出版思路,將他的作品盡可能收集齊全,重新謀劃“包裝”,推出了“劉興詩爺爺講述系列”。這個系列既囊括了劉興詩的《中國地理》《世界地理》等舊作,還包含了近幾年創作、首次出版的《“一帶一路”青少年普及讀本》等新作。如今,該系列已經形成13個小系列、45個品種的規模化明星產品線。
為講好新中國石油工業、“兩彈”事業奮斗史,何龍以兒童精神成長為切入點,策劃出版了《冷湖上的擁抱》《馬蘭的孩子》兩部作品,熱情歌頌了新中國建設者們在嚴苛環境下自力更生、努力拼搏、為國奉獻的崇高品質。《冷湖上的擁抱》獲評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馬蘭的孩子》入選第八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
為謳歌功勛科學家們求知報國的愛國之情和勇攀高峰的科研精神,全面展示我國近年來重大科技成就,何龍邀請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副主任李朝全擔任主編,歷時3年為青少年打造了《中國力量·講給孩子的科技傳奇》。這套重大科技題材的報告文學叢書首次集結了何建明、王宏甲、陳新、胡平、龔盛輝等知名報告文學作家黃金團隊,為青少年講述港珠澳大橋、蛟龍深潛、北斗導航、嫦娥探月、中國天眼等創造世界奇跡的大國重器背后的故事。這套叢書入選“十四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出版后反響熱烈。
何龍一直認為,向青少年講好中國科學故事,弘揚科學家精神,幫助青少年了解中國科技進步歷程,需要用高品質的科普原創圖書去感染青少年,引導他們從小樹立科學報國的志向。為此,他積極圍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大局,緊跟時代熱點,推出了一大批高品質的科普類主題圖書:有謳歌功勛科學家求知報國之情的《你的眼睛能看多遠——“天眼”巨匠南仁東的故事》《此生屬于祖國——功勛科學家黃旭華的故事》《讓世界不再饑餓——“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等功勛科學家人物傳記;有講述中國頂級科學家為實現“科學強國夢”而奮斗的《100位科學家的中國夢》;有助力抗擊新冠疫情的戰“疫”主題圖書《寫給孩子的病毒簡史》,等等。
這些作品有的入選中央宣傳部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湖北省主題出版重點選題,有的則入選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支持項目、中央宣傳部戰“疫”圖書對外翻譯出版目錄。
積極探索科普融合出版之路
在何龍看來,科普知識的傳播非常適合融媒體出版。科學知識中的很多內容單純依靠文字描述是很難讓大眾理解的,而視頻、動畫等多媒體形式在表達方式上具有直觀、具象的特性,可以很好地彌補純文字描述的短板。所以,何龍從媒體融合出版的角度出發,不斷利用新媒體、新技術為少兒科普出版物賦能,在科普出版物多元方式呈現、多樣載體傳播上不斷探索。
“新昆蟲記:基于AR技術的青少年科普融媒體出版項目”是何龍在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主持策劃的國內首套原創的昆蟲科普融媒體出版物。該項目后來入選國家新聞出版改革發展項目庫、國家新聞出版署百佳數字出版精品項目、數字出版精品遴選推薦計劃,并獲得國家出版基金資助。該項目以AR 技術為支撐,打破紙媒的書頁限制,實現了融媒體資源的多種呈現方式,大大豐富了青少年科學閱讀的體驗。
在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何龍與中幼國際、海爾多媒體、愛奇藝等知名企業進行跨界融合,先后推出了基于AR技術的《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融媒體繪本在PC、電視、手機端全方位上線。每冊繪本都被細分成“看、聽、講、解”4個部分,無論是繪本音頻、還是實驗視頻,內容都豐富而詳盡:年齡小的孩子可以聽音頻;年齡稍大的孩子,自己跟著視頻就可以動手完成實驗。
2020年疫情初期,何龍主持策劃了戰“疫”融媒體出版物《戴口罩》,將鏡頭對準2020年初真實的抗疫一線,為公眾普及關于病毒感染與傳播的基礎知識、口罩預防病毒的原理及科學佩戴方式等。該紀錄片入圍“新時代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賽”優秀作品名單,在光明網、學習強國、央視北美臺等多個平臺達到了數百萬播放量。
2022年,何龍出版了自己的著作《新技術在科普出版中的應用》。書中他談到,隨著新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在科普出版領域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AR、VR、物聯網、區塊鏈等新技術,將現有出版資源進行出版融合產品和服務的開發,將能獲得更好的邊際效益。此前,他在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打造了市場排名全國第一的“綠手指”園藝圖書品牌,實際上就已實現了由傳統圖書出版向全媒體出版、科普知識服務平臺等垂直領域的延伸,堪稱科普融合出版的成功案例。
基于獨到的策劃眼光和嫻熟的編輯才干,何龍一直奮斗在科普出版業務第一線,用一腔熱血書寫了優秀編輯的錦繡篇章。榮獲第十四屆韜奮出版獎,是對他33年編輯工作的充分肯定和褒揚。他說他最大的感想是:擇一事,終一生,幸甚!
作者:胡星 科普時報記者 陳杰
來源:中國科普網 科普時報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