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煙火人間】
作者:劉醒龍(湖北省文聯主席)
季節真好,溯長江而上,兩岸黃燦燦的油菜花,將一江春水染成一條寬廣的金色坦途。然而,在石首這里,長江中游被稱為荊江的這一段,更像從石器時代起,遺存至今的珍稀而高貴的玉玦。
到石首,第一個要看的是博物館。博物館不大,一座小樓還有一半用作圖書館。展廳內,司空見慣的陳列柜里安放著那只令人聞之瞠目的戰國時期的原始青瓷瓿。戰國時期的青瓷,既不似元青花那樣稀者為貴,也不如明青花那般優美典雅。作為見證陶器衰、瓷器興的過渡之物,它缺少前者的深幽厚重,顯得青澀稚嫩,又因為沉淀了前者的土氣,免不了染上未老先衰的埋汰意味。石首青瓷瓿之所以成為舉世無雙的國寶,就在于其底部有幾道破損的縫隙。兩千多年前的這些裂縫,是其兩千多年前的主人不小心打破所致,又被用那個時代的獨門絕技黏合到一起,從而還青瓷瓿以本來面目,成為世間之僅見。如斯國寶,兩千多年后,人們將長江水注入其中,宛若金湯鑄就般滴水不漏。這,對今天的人們有著何種啟示?
在條條河水入長江的湖北,萬里長江用每一滴水創造的自然奇跡和人文奇觀,無不濃縮在被叫作“荊江”的這一段。
長江之水,由荊州流出,在離石首還有幾十公里的江陵鐵牛磯,拐了一個驚天動地的九十度直角大彎,肆虐江漢平原億萬年。也是受夠了上游三峽的束縛,臨近江漢平原了,要用別名荊江時,先變身為泛泛湯湯樹枝般分汊型河床,弄得那一帶的地名叫作“枝江”。在鐵牛磯還不叫“鐵牛磯”時,那些網狀的分汊河道匯到一起,按道理當會以泰山壓頂之力一瀉千里向東去。然而,沖破四川盆地的長江,被叫作荊江后,性情大變——能劈開云貴高原的巨大水流,遇上小得不能再小的鐵牛磯,居然立即側轉身來,逃也似的向南狂奔,到了石首城外的藕池口才再次側轉身回歸東向。再次轉身的荊江,到洞庭湖的出江口城陵磯直線距離只有80公里,卻繞了十六個大彎,硬是將俗稱下荊江的這一段延長3倍,變成240公里,并導致石首一帶的河床頻繁發育和蠕移,不斷發生自然裁彎取直事件。裁彎取直后的新河道,由于坡降變大,流速增大,侵蝕力搬運力增強,河道迅速擴大,又有可能發展成新的彎曲。老河道則相反,隨著大量堆積物的產生,逐漸與主干道隔絕直至完全斷流,最終形成地理學上的“牛軛湖”,也就是常言說的“長江故道”。曾經位于江南、自然裁彎取直后騰挪到江北的天鵝洲,亦名“沙灘子故道”“六合垸故道”。裁彎取直的河道流向,強化過流能力,減輕洪澇威脅,縮短運輸航程,然而,也往往會引起堤垸崩塌、河道淤塞、洪水泛濫的連鎖反應,釀成新的災害,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損失。一彎變,彎彎變,自然的事自然會發生,所謂順其自然,也包含著對不盡如人意的無可奈何,這才有了“萬里長江最險在荊江”之說。
不到石首,就不知道為何說,萬里長江,險在荊江。
到了石首,才知道荊江十分險,九分在石首。
石首這一段,給中國第一大河流、世界第三大河流,打造了結結實實的十六個河環。若是不想將十六處大彎稱為十六個河環,完全可以稱其為十六只巨型玉玦。
十六只玉玦圈出十六片色彩斑斕的沙洲。在這些天造地設的沙洲里,天鵝洲的美麗最為奪目。1972年7月,六合垸江道自然裁彎取直后,被新的長江故道圈成天鵝洲,百鳥來朝,先后在此設立的白鱀豚、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更讓天鵝洲舉世聞名。
那天晚上,與石首博物館不同時期的三位館長聊他們的鎮館之寶。聽我說石首有七件國寶,館長們馬上齊聲糾正說只有五件——若是算上1928年賀龍和周逸群在戰斗中遺失,被當地一位少年發現后藏于自家水塘中的印章等,確實是七件,但那兩件現藏于北京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其實,我想說的是,除了石首博物館館藏的獸面紋青銅镈、北宋白瓷盞托、明代楊溥墓志銘志蓋、明代張璧松鹿紋玉帶板、戰國時代原始青瓷瓿這五件國家一級文物之外,石首還有兩件“超級”寶貝——江豚與麋鹿。
用十六道河環組成的荊江,令人想明白一些事,準確地說,是這些事貫穿著同一個道理。360公里的荊江,一再變換身段,搖搖擺擺,忽南忽北,像一條銀蛇在蜿蜒,留下的道道河環,宛如石器時代的巨大玉玦。等到了下游的城陵磯,回眸來看,江流的每一次變化,就像先祖用黑色樹膠粘補的原始青瓷瓿,都是對自身目標的創造性修補。在天鵝洲上上下下的特殊保護下,幾近絕境復生的江豚與麋鹿群落,毫無疑問是對野生物種亡羊補牢的成果,也是對自然世界滿懷悔意地修補后的見證。最能一目了然的修補是,自江陵往下沿江數百個轉運散裝沙石水泥和煤炭的小碼頭,全部改為密封廊道,騰出來的江堤,種的種,植的植,成就了江南大地上以百公里計的長長的鮮花飄帶,以及被鮮花飄帶簇擁著的十六只歷史之玦。
天地造物,每一件都有其深意。地理學上的荊江是用十六個河環組成的,人文學上的荊江分明是十六只巨大的玉玦。當年鴻門宴,范增接連三次舉起玉玦,那是催促項羽決斷。《聊齋》中狐女小翠消失之時,留下一塊系有玉玦的絲巾,那是和情人訣別。絕人以玦,反絕以環。有著十六只巨大玉玦的荊江,象征著一次次的決斷。修正的河道正如修補后的原始青瓷瓿,用新的完美,譽滿新的人間。這也應了河環之“環”的寓意。環者,還也,只要人們有正確的決斷,美的幸福,美的富強,都會回來!
《光明日報》( 2023年04月24日 01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