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天津市評劇白派劇團上演該團保留劇目《珍珠衫》,受到觀眾歡迎。一臺已有百年歷史的老戲,何以歷久彌新?
《珍珠衫》是一出流傳久遠的評劇看家戲,也是評劇白派代表劇目。該劇經歷代藝術家實踐創作出許多優美動聽的唱腔,如“滿斟酒敬老爺雙手捧巹”等,都是膾炙人口的經典。然而原劇受歷史局限,劇中人物的一些行為有悖當下道德準則,有的情節也不盡合理。隨著時代發展,劇目漸漸淡出舞臺,僅剩幾段經典唱段如散落的珍珠還在傳唱。
2010年12月,白派劇團推出新版《珍珠衫》。編劇統籌全局,去粗取精,刪繁就簡,既保留經典唱段呈現老戲藝術精華,又適應當代需求與審美。新版由原來的30余場戲濃縮為10場,層層遞進,不斷把故事推向高潮。更重要的是,新版對人物做出新的詮釋,將女主人公王三巧由移情別戀改為受騙失身,對自己的過錯充滿負罪感,塑造了一個真實可信、既令人嗔怪又值得同情的女子形象。劇中環環相扣的故事,升華至規范行為道德的人生感悟,具有一定警示意義。
劇作家趙德明認為,新版《珍珠衫》給傳統文化傳承、傳統劇目改編帶來許多啟示。評劇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優秀傳統文化要遵循先繼承后發展的原則。以前評劇劇種有200多出戲,但至今還在演出的并不多。有些劇目受歷史局限,或有糟粕或與當下審美脫節,但其中也有一些前人創作的藝術精華值得保留與傳承。對于這樣的劇目,不能原封不動搬上舞臺,需要結合時代要求和當代觀眾審美來修改,提煉主題,刪繁就簡,讓故事合情合理,并賦予時代感,傳遞警示意義。近年來,白派劇團排演的《燒骨記》《李香蓮賣畫》《借女巧配》《寶龍山》等改編劇目,也都是受到以上創作理念的影響。
十余年來,該劇在京津冀和蘇、浙等地上演,廣受歡迎,且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兼具,成為一臺新經典。如今,這出戲成為劇團培養青年演員的“教材”。白派劇團團長王冠麗介紹,白派班學員在校時就學習這出戲,進入劇團后又一起排演了青春版《珍珠衫》,既傳承經典,又鍛煉新人。
此次演出由王冠麗等名家主演,同時,演員、樂隊均有年輕人加入。青年演員李孟陽飾演主要角色蔣興哥,他坦言,在老師們的提攜幫助下獲益匪淺,通過演出經典劇目鍛煉了自身,也不斷收獲舞臺上的自信、自如,為日后塑造其他人物帶來啟迪。記者 劉莉莉 攝影 姚文生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