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兩年中國舞劇爆款頻出,優秀作品一票難求已成為常態,但是業內人士對此喜憂參半。第十三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評獎日前在上海評獎期間,業內資深人士紛紛談及他們對舞劇創作的思考。
“在為中國舞劇方興未艾鼓舞歡呼的同時,也應注意,由于發展時間較短、產量巨大,其背后已經發生了變異,甚至有泡沫性的隱憂。”中國舞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羅斌說。“當編導獲得成功后,邀約紛至沓來,同時創作題材非常明確地被選定好。創作者自身的主動性、選材的自由、思考的深度往往沒有了。”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感慨,違背了藝術規律,造成了舞劇創作表面上極繁榮,但優質作品并不多的現狀。“聽說有的編導成名后,一年可以創作四五部舞劇。先編排舞蹈,再去音樂填空,這不符合藝術規律。舞劇的作曲,也變得像曲牌一樣,成了套路。”廣東省舞蹈家協會顧問文禎亞說。
文禎亞近年來看了幾十部舞劇,他深感舞臺合成太欠缺了。很多舞劇排了一兩個月,三五天合成就演出了,太可惜,也太浪費,而這就是忽視藝術規律造成的結果。著名舞者、《永不消逝的電波》主演之一朱潔靜說,很多喜歡該舞劇的觀眾都會覺得,舞臺用光很影視化。而這正是精益求精打磨出來的效果。“這部作品舞臺采用流動光非常多。那個燈光就是薄薄的一束,就像激光筆射出來的一樣。演員站的地方就算有定位,身體如果有一點點不到位,面部可能就陰陽臉了,哪還有精力融入角色?”朱潔靜說,所以演員要將自己訓練得在舞臺上動作絲毫不差,才能完完全全進入到人物表演這個層面。而這些,都需要時間,需要不斷打磨。

《永不消逝的電波》《只此青綠》《詠春》的編導之一、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創作中心二級編導韓真是當下最火的編導。她說自己也面臨很多困惑。“學習舞蹈時,我們要堅持古典舞風格的準確表達;擔當編導后,我們要‘破’掉這些,要勇于突破創新。”她認為,舞劇不僅要面對學習與創作實踐的矛盾,還要面對業內學術觀念與觀眾審美需求之間的矛盾。“從某種程度上說,‘不破不立’依舊是舞劇編導的恒定法則。我們要在創作的‘破與立’之間,生長出自己的舞蹈語言。”韓真呼喚給予舞劇創作者更多自由空間。“有些劇的劇情沒有那么緊湊,可能它壓根兒就不在緊湊上下功夫,而要創造另外一種意境。”韓真表示,“空間越大,我們的創作自由度越大,才能真正百花齊放。”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