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趙秀琳 通訊員 楊麗芳 付志林 實習生 郭婧文)東依石馬寨,西靠觀音山,南靠英山,北眺白蓮,這里是羅田縣的南大門——匡河鎮。湖北第三大水庫、鄂東第一水庫白蓮河水庫坐落于此,與匡河人息息相關的石匡公路蜿蜒青山綠水間。
7月19日10時,在石匡公路改擴建現場,綿延10公里戰線上,路基分4個工區同時作業,熱火朝天。起點,石橋鋪河邊,橋涵工區工人抬鋼筋、焊籠架,揮汗如雨;前行3公里,九口塘山坳處,土建一工區挖掘機、推土機,你退我進,配合默契;再前行2公里,黃絲鋪路段土建二工區,長數百米、高數米,又一段石岸“長城”即將完工……

施工單位羅田縣易通路橋工程公司負責人涂亞林介紹,全線配備機械30多臺套,施工人員和技術人員80多人,科學調度,力爭9月進入路面施工。
心系民生 上下高速“大道直通”
苦于交通不便,6萬匡河群眾都盼望著2013年修好的大動脈石匡公路提檔升級。其北起石橋鋪,連武英高速,南抵匡河鎮區,接318國道,一縱連兩橫,特別是當武英高速互通建成后,它更與所有匡河人息息相關。
2022年3月,武英高速石橋鋪互通工程開工,萬民激動;今年3月,石匡公路改擴建工程動工,全鎮歡呼。很快,該鎮就能實現鎮內上下高速、大道直通鎮區。
“路窄,路況差,遇到春節等高峰期,弄不好就會堵車,不方便也不安全。”村民鄭新明家就在路邊,站在已經平整的寬闊路面上,眼里滿是期盼。
沿線石馬山村是羅田人口最少的村,在外多年的吳建峰2019年返鄉,投資數百萬元成立田園文旅公司,想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但至今成效不大。“這是一條‘救命路’,修成后,游客在石橋鋪就近下高速,上石匡公路,一二十分鐘就可以抵達景區。” 吳建峰每天都盯著施工進展。
羅田縣政府投資5800余萬元,將石匡公路改建納入強縣工程、民心工程建設項目,工程主線長9公里,支線長1公里,建成后,原來5米寬的水泥路面拓寬為7米寬的瀝青混凝土路面。“項目建成后,對于改善群眾出行條件、優化營商環境、發展地方經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匡河鎮鎮長趙學介紹。
勇樹標桿 拼搶進度“熱情似火”
為了不辜負群眾的期盼,打造標桿交通項目,鎮黨委主動靠前服務,開工以來,緊扣時間節點,專班專責,全力以赴做好前期道路征地、五小拆除、桿線遷移、青苗補償、房屋征遷、遷墳等協調工作。

黃絲鋪村是匡河鎮人口最多的村,位于石匡公路中端,公路在該村長度為2.2公里,改建前期工作最多。“我村沿線征遷涉及97戶,其中13戶五小拆除,短短13天完成協調工作,無一家扯皮。”方穎有些驕傲。
高速互通和石匡公路改建工程竣工后,該村到縣城無需再翻山越嶺,路程也縮短至25分鐘。方穎說:“過去差不多要1個小時,現在一杯茶的工夫就能到,公路改建利民利業,群眾相當配合。”
“公家有這樣好的事,我要帶頭支持!”專班到二組農戶方圓月家宣傳當前政策,他二話沒說,要求從自家廁所拆起。其他群眾也積極配合,讓田讓地,征遷工作“順風順水”。
“石匡公路改建工程涉及五小拆除122戶、青苗應伐124戶、綠化苗木移栽32戶、路燈應遷移101盞、遷墳19座,所有協調工作基本完成,為項目建設掃清了障礙。”趙學說。
“政府重視,群眾期待,鎮村助力,我們力爭早交路,交好路。”羅田農村公路事業發展中心負責人周進紅擔子很重。
此外,作為首個政府投資工程采用“人臉識別”監管系統的項目,石匡公路改建工程還是推進標后履約監管規范化、精細化、智能化和制度化的標桿項目。
“‘人臉識別’監管系統6月運行以來,對施工現場安全員、監理員、施工員等‘五大員’進行動態管理,每日刷臉2次,事前、事中、事后監控全覆蓋,每個施工組都配備2-3名安全員,不間斷巡查,既能保障安全和質量,更能加快進度。”周進紅說,“我們要確保年底主體建設完工,給匡河人民送上特殊的春節禮物。”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