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節氣|立秋
今日立秋節氣。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也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萬物始為“立”,立秋也意味著秋天的起始。當秋天來臨,是否我們不用再受高溫蒸煮之苦?立秋又有哪些有趣的物候現象和風俗習慣,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01 | 不期朱夏盡,涼吹暗迎秋
立秋有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前兩候描述的都是天氣現象,“一候涼風至”,是指立秋時節陽氣開始收斂,空氣中開始出現一絲涼風。盡管立秋代表著秋天來臨,但是在我國南方地區,這個時節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依舊強盛,高溫天氣仍會持續,我們不得不繼續待在“三伏”之內,感受“秋老虎”肆虐。
盡管白天秋陽酷暑,傍晚的習習涼風,仍會提醒著人們盛夏即逝,秋風漸涼。在這個時節,臺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也非常活躍,一夜雨后初晨的茫茫白霧,就是“二候白露生”的來歷。
本周上海以多云為主,午后多局地陣雨或雷雨天氣,氣溫起伏不大,最低在27~28℃,最高在33~34℃。這天天直逼高溫線的氣溫+午后雷陣雨的組合,跟“下開水”區別也不大了,大家出門要記得帶上晴雨傘,既能遮陽,也可以預防突如其來的雷陣雨。
02 | 寒蟬凄切,驟雨初歇
“秋”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禾谷熟也”,因此秋天是禾谷收獲的季節。立秋之際蓄熱、飽水是禾谷籽粒成熟的重要前提,因此這一時節田間作物對水分要求迫切,正所謂“立秋三場雨,秕稻變成米”。而感受到秋風秋雨的肅殺,一種昆蟲的鳴叫聲也開始多起來,這就是“三候寒蟬鳴”。
在七八月份,正是蟬最活躍的時候。經過暑熱,蟬的若蟲開始破土而出,爬上樹干吸取樹汁,經歷一次次蛻皮,羽化成蟲。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若蟲都有步入“成年”的幸運,因為處在若蟲時期的蟬,富含高蛋白,容易捕捉,因此常成為人們傍晚的野趣,餐桌的美食,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知了猴、消息牛。
沒有被捉住的若蟲,就可以繼續自己幸福的“蟬生”,長成之后,尋找伴侶,繁殖后代。蟬通過鳴叫來吸引伴侶,因此“蟬鳴”并不是在“悲泣”,而是繁殖策略。
雄蟬的腹基部有兩個叫做“音蓋”的小圓片,音蓋內側有一層透明的薄膜,就是蟬的發聲器官——“瓣膜”。蟬通過瓣膜振動而發聲,而音蓋的作用相當于擴音器,我們就聽到了響亮的叫聲。
值得注意的是,雌蟬的腹部沒有音蓋和瓣膜,因此只有雄蟲可以鳴叫。在上海自然博物館繽紛生命森林音樂家展區,有蟬鳴原理的展示,歡迎前往參觀。

雄蟬的發聲器官
(上海自然博物館繽紛生命展區)
在上海,這個時節較為常見的蟬有3種,分別為蟪蛄Platypleura keampferi、黑蚱蟬Cryptotympanaatrata和蒙古寒蟬Meimunamongolica。這3種蟬,在外形和鳴聲上都很容易區分。其中,蟪蛄是5月下旬就可以看到,它的體色從綠色到褐色,前翅具有黑棕色斑紋,鳴聲為連續的“哧”長音。
蒙古寒蟬出現的時節相對較晚,8月中下旬為高峰期。它的體色呈綠色,具有褐色花紋,翅透明,雄性腹瓣發達,雌性腹末產卵鞘長。我們對蒙古寒蟬的叫聲最為熟悉,“知了,知了”就是它了!
這3種蟬里成蟲個頭最大的是黑蚱蟬。黑蚱蟬的發生期從6月持續到8月,7月份為高峰期。黑蚱蟬體色是油亮的黑色,在剛羽化時體表具金黃色短毛,遠遠看上去像一只“金蟬”,這就是“金蟬脫殼”的來源。黑蚱蟬的鳴聲極其洪亮,可持續發出“喳——”的叫聲。
除了這3種蟬,更早些時候,在上海可以看到草蟬。蟲如其名,草蟬通體呈現芳草般的綠色,兩復眼之間具棕色斑紋,喜歡棲息在灌叢中,鳴聲為連續的“嗞”音。
蟬的若蟲期可以長達數年,而成蟲期非常短暫,一般完成交配不久,成蟲就壽終正寢了。而雌蟲產下的卵,將在寄主植物組織內或者土壤中越冬,經過十個月的孵化成為若蟲,開啟新一輪的蟬生。想了解更多蟬的知識,歡迎前往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故事展區參觀學習。

上海常見的蟬
(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故事展區)
感受到秋意漸濃,候鳥也開始踏上遷徙的旅程。在立秋時節,候鳥遷徙的先頭部隊——鸻鷸類候鳥已陸續到達上海。
它們主要沿著“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路線”飛翔,會在上海的沿海灘涂停歇取食,補充能量。在這個時候,要注意不要驚擾正在沿海灘涂等地區停歇休憩的候鳥,以保證其充足的進食與休養。
03 | 立秋咬秋
在立秋這天,民間素有“貼秋膘”、“咬秋”等習俗。在南方地區,“咬秋啃瓜”約定俗成,正是“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在上海,瓜王自然是“南匯8424”,而麒麟瓜、金山小皇冠也是不錯的選擇。西瓜的果實類型為“瓠果”,是一種肉質假果。被食用的瓜瓤,其實主要是其肉質膨大的胎座,也就是供種子著生的部位。
在補了“秋膘”之后再來塊爽口甘甜的西瓜,清熱潤燥,“秋燥”就這么被啃掉了。除了西瓜,在這個時節還可以多吃些滋陰潤肺的時令佳品,如秋月梨、桃、銀耳、百合、椰子水等。
04| 乞巧節 女兒染指紅
今年立秋第三候的最后一天,是七夕節。七夕又叫女兒節、乞巧節,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人們在這一天傍晚借著“牛郎織女”的故事,拜七姐、求巧藝、祈姻緣,主打一個愛情主題。愛美的女孩們更是將鳳仙花搗碎敷在指甲上,將指甲染成紅色,為自己增添一抹亮麗的色彩。
鳳仙花Impatiensbalsamina是鳳仙花科鳳仙花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花期集中在盛夏初秋,此時正是開的最好的季節。鳳仙花花色艷麗、線條柔美,常做庭院種植。南方鄉下的庭前屋后,經常可以看到鳳仙花搖曳的影姿。
鳳仙花是一種天然的染色劑,它的花瓣中帶有一種天然的紅棕色色素,在唐朝就有宮女用這種花來裝飾自己指甲的記載,正是“蠟光高懸照紗空,花房夜搗紅守宮”,因此鳳仙花又被稱為“指甲花”。
在花瓣搗碎的過程中常加入明礬,可保顏色的鮮亮持久。染成的指甲紅棕色里透著橘調,非常顯白,愛美的女孩,不妨一試,秀一手自然的美麗哦!
欄目支持: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
特約撰稿:徐珊珊(上海自然博物館展教中心網絡科普部,生態學博士)
科學審核:王金虎(蘇州科技大學,副教授)、宋曉彬(大城小蟲工作室)、
鄭運祥(上海市林業總站,工程師)
制圖:韓筠婷、朱駿悅、殷欣琪、孫樂琦
來源:上海發布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