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太原8月9日電(記者解園)暑期過半,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景區依然熙熙攘攘,游客們在洞窟內邊認真欣賞精美佛像,邊聆聽導游的細致講解。
當了解到一些佛像融合了中亞、西亞、印度等地的文化特色,來自北京的小學生張佳琪頻頻點頭,拿出錄音筆記錄下心得體會。
“過去孩子的暑假總是被作業和各種補習班填滿,現在我們會盡量安排時間帶她到各地旅行,領略傳統文化。”張佳琪的母親王女士說。
隨著“雙減”政策的推進,“帶娃做什么”成為家長越來越關注的話題。這個暑假,陪孩子共同成長、體驗中華傳統文化得到更多家長的青睞。
在四川成都一座人來人往的天橋上,秦一穿一身漢服,在《明月幾時有》的音樂伴奏下,她與女兒翩翩起舞,吸引不少游人駐足拍照。
這位被網友稱為“小一姐姐”的女士是一位知名傳統文化傳播者,全網“粉絲”數量超過2500萬。她一直以來倡導“新中式帶娃”,讓孩子在唱跳中快樂學古詩,領略中華傳統文化;在大自然湖光山色間體味愛與美。

成都市成華區望平濱河路,身著漢服的游客合影留念。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秦一最開始只是將教育女兒的手勢舞上傳到網上,沒想到得到了廣大網友的關注和肯定。借著短視頻平臺,她創作的國學古詩手勢舞受到許多兒童及家長的喜愛,拍攝的作品總播放量超100億次。
“小一姐姐”的走紅折射出中國社會育兒觀念的轉變。截至2022年底,中國有接近2.4億0到14歲的未成年人,龐大的人口基數對傳統文化教育市場提出需求,其中,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研學游熱度不斷攀升。
在“中國特色研學旅游目的地”之一的山西省介休市張壁古堡景區,孩子們正在認真傾聽研學導師關于古堡歷史的講解。隨后,他們將根據講解內容中提到的線索,在千年古地道中進行一場拼圖比賽。
張壁古堡研學游項目開設于2018年,目前包含的課程有古代地道戰探秘、拓碑藝術、皮影木偶演出等。此外,景區還開展中小學生傳統禮儀文化體驗活動,如入泮禮、成童禮等,讓中小學生在儀式中接受傳統禮儀文化的洗禮,感受中華文化的厚重精深。

圖為張壁古堡景區建筑內的古代壁畫。新華社記者 馬毅敏 攝
“光這個項目今年暑期已接待超過2000人。”景區研學經理張蕾蕾說,“今年明顯感到對傳統文化研學課程感興趣的家長更多了,有不少游客專門開車從外省過來體驗。”
為了支持研學產業發展,各地政府紛紛出臺相關文件:四川省宜賓市把中小學生研學旅行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和中華優秀文化傳承的必修課;大同市云岡石窟、恒山、懸空寺景區對5省市學生實施免頭道門票優惠,并對滿足人數、住宿時間的研學團隊給予獎勵;海南省文昌市對取得研學指導師證書的文昌市內研學旅行從業人員給予獎勵資金……
各地教育部門、社會機構還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資源,開展“博物館講解員”、暑期托管班等形式多樣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讓孩子們度過一個輕松而充實的暑假。
“要踐行好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理念。只有依靠創造力,避免跟風仿制同質化,才能從更深的層次、更全面的意義上認識傳統文化。”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潘魯生建議。
來源:新華社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