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徐照明(中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美育,即以美育人,它既是美的教育,又體現了教育之美。和自然美育、社會美育等其他美育方式不同,藝術美育是美育中的最典型形態,它通常匯集眾美,以精心創作的藝術作品來教育人、以美的形象來感染人,從而取得最直接、最深刻的教育效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談到藝術美育這一主題,深刻地闡述了藝術的美育性,藝術美育的人民性、藝術美育的時代性等重要問題,具有不可忽視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藝術的美育性
藝術的美育性,即藝術獨特的以情育人的特點。在西方,盡管早至古希臘時期的哲學家柏拉圖就提出了藝術具有教育性的重要觀點,但只有美學學科確立,西方藝術由美規定、成為美的藝術之后,藝術以情育人的美育特點才得以彰顯。與此不同,中國古代藝術的美育特征卻尤為突顯。先秦早期的“樂”不僅僅是各門藝術的總稱,它還是教育的別稱。不僅如此,“樂”這種藝術還直接通過情感的力量,實現教育的目標。先秦時期以儒家孔子“成于樂”為代表的藝術美育觀對后世影響極大,成為優秀傳統美育文化中的核心觀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學校美育最典型的方式——藝術美育成為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的重要路徑。藝術美育工作的關鍵,不在于藝術技能的培養,也不在于高蹈與抽象的藝術美的追尋,而在于教育培養人,因此,立德樹人成為藝術美育的根本目標與任務。“好的文藝作品就應該像藍天上的陽光、春季里的清風一樣,能夠啟迪思想、溫潤心靈、陶冶人生,能夠掃除頹廢萎靡之風。”
藝術美育的教育方式不是邏輯圖示與道德說教,而是反映了現實生活中真善美的藝術形象。這種藝術形象既體現出該藝術作品的獨特性,也突顯了藝術的共通性,它是最容易相互理解、溝通心靈的世界語言。
通過藝術審美而發生教育作用的藝術美育能給人情感觸動,并且這種情感觸動不是哀傷的而是快樂的。不僅如此,這種情感的快樂不是生理欲望滿足的快樂,而是精神充實的快樂,是包含并超越了悅耳悅目、悅心悅意,而最終悅志悅神的精神快樂。以感官欲望的滿足為特征的低俗文藝作品不僅是對文藝的一種傷害,也是對社會精神生活的一種傷害。
藝術美育中藝術的內容不是虛空的,而是充實的。與西方傳統因重形式、講技術而出現的形式主義藝術思潮不同,中國傳統文化認為藝術的形式與內容是密不可分的,需要旗幟鮮明地反對只講形式,而不講內容的藝術形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古往今來,文藝巨制無不是厚積薄發的結晶,文藝魅力無不是內在充實的顯現。”這意味著,擔當美育重任的藝術絕不是先鋒藝術家那里所謂的脫離現實社會生活的“純藝術”,而必然是反映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人民實踐的宏偉圖景和光輝形象的人民的藝術、時代的藝術。
藝術美育的人民性
人民源自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民本主義思想,無論是《尚書》中的“民為邦本,本固邦寧”,還是老子“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或是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無不深刻地闡明了這一思想,從而奠定了傳統民本主義思想基礎。人民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概念,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藝術美育的人民性主要體現在美育作品創造的人民性、美育作品表現主體的人民性與美育對象的人民性。
美育作品創造的人民性。人民是藝術美育作品的創造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人民既是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又是以美的方式總結、謳歌歷史,鑄就藝術精品的創造主體。人民不但是美和藝術的創造者,而且是美和藝術的創新者。文藝的一切創新,歸根結底都直接或間接來源于人民。在新時代,始終保持與人民的血肉聯系,牢記人民是藝術的創造者,克服在美和藝術的創造領域存在的虛無主義、享樂主義、形式主義、技術主義等問題,不僅是打造藝術精品的需要,更是藝術美育的需要。
美育作品表現主體的人民性。人民不僅是歷史的“劇中人”,而且是藝術表現的主體。作為歷史的創造者、推動者,人民是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主體,由此也成為藝術作品所表現的當然主角。準確把握人民創造歷史的波瀾壯闊的偉大圖景,深刻反映其中的成與敗、悲與喜、善與惡、美與丑、真與假是古今中外一切優秀藝術作品的共同特征。但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夢想、有內心沖突的個體存在,人民是在火熱的生產生活中創造歷史、創造未來的實踐者。只有表現了這樣實踐者的藝術作品才是新時代真正的藝術,才能實現立德樹人的美育價值。
美育對象的人民性。人民是文藝的鑒賞者和評判者。藝術在本質上是為人民服務的,藝術鑒賞的主體不是其他什么人,而是人民。藝術鑒賞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美育的過程,因此作為鑒賞主體的人民也就是美育對象。馬克思認為,實踐為對象創造了主體,“藝術對象創造出懂得藝術和能夠欣賞美的大眾。”因此,藝術美育作品對美育對象,即人民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不僅如此,藝術美育還通過人民對其藝術美育作品的評判,促進藝術美育作品創造水平的提升。通過人民的美育鑒賞和評判,既促進了人民審美素養的提高,又促進了藝術美育作品質量的提升。
藝術美育的時代性
藝術美育的時代性,主要指作為美育載體的藝術作品的時代性創造特征。藝術美育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要創造出無愧于偉大民族、無愧于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必須弄清藝術應該反映什么、怎么反映。
就反映什么而言,藝術應該書寫和記錄人民的偉大實踐、時代的進步要求,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新時代藝術美育作品既應該反映在凝聚了國家夢想、社會理想、人民期待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引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生活實踐;又應該反映深蘊其間,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還應該反映中華五千年文明發展的輝煌歷程,包括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的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歷程。其中思想精深是對反映內容的基本要求。
就怎么反映而言,首先,藝術精湛、制作精美是藝術反映的物質形式標準。只有以精益求精的技術技巧,再輔以精美的外在制作、打磨,才能創作出令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精品。
其次,在具體反映方式上,既不能形式大于內容,甚至“為藝術而藝術”,也不能刻板守舊,一成不變。要倡導藝術不離現實,形式表現內容,追求內容與形式的深度融合、創新。在表現方式上,要不拘于一格,不定于一宗,不形于一態,雅俗并存,在利用好傳統藝術表現形式的基礎上,尤其重視互聯網技術給藝術表現形式的變革帶來的新機遇、新變化。
最后,針對藝術所要反映的現實中“不如人意之處”以及“丑惡現象”,藝術作品不應只是丑惡現實的反映,作品應該著力塑造光明驅散黑暗,美善戰勝丑惡,理想照亮現實的藝術形象,使人民看到希望。
可以說,新時代的藝術美育觀突顯了藝術的美育性、藝術美育的人民性、時代性,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美育文化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最新成果,對加強和改進新時代藝術美育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本文系中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中國先秦‘樂樂’美學研究(CSY22044)”的階段性成果】
來源:光明網-學術頻道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