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日報記者 劉江偉 饒 翔
“因為在上海作協工作,我接觸過很多獲茅獎的作家作品,今天能和這么多優秀作品一同參評,已經是莫大的榮幸。”聽到《千里江山圖》獲獎的消息,孫甘露想到,他的小說發生年代是1933年,而那年茅盾先生發表了《子夜》。“我想正好借這部作品向前輩作家表示深深的敬意!”
孫甘露是地道的上海人,從沒離開過上海。“《千里江山圖》寫的也是上海的歷史,上海是一座偉大的城市。作品能夠獲獎,也是對這座城市的回饋。”
《千里江山圖》以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為背景,以陳千里等為代表的一批黨的地下工作者,面對白色恐怖和生死考驗,以忠誠與信仰、勇毅與犧牲,在危機四伏的隱秘戰線上與敵人展開生死較量,成就了驚心動魄、震撼人心的紅色傳奇。

孫甘露 資料圖片
最初有創作想法,是在20多年前。當時孫甘露和一些杰出的藝術家包括畫家,在一起聊天,說起了繪畫史的掌故。有歷史上的、傳說中的,也有關于上海的。里面有些內容,他后來還寫到小說里去了。“但是具體要寫什么,我沒想清楚。”
后來有一個契機,讓他了解到20世紀30年代初的一次秘密轉移行動——黨中央從上海轉移到瑞金。“從上海到瑞金的直線距離,大概就1000多里地。但在當時是不能這樣走的,必須繞道,這樣的話就是3000里地。《千里江山圖》的故事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展開的。”
一次機密的行動,也是一次返鄉之旅,一次對未來的展望之行。孫甘露通過小說的敘事旅程回溯時代的風貌,通過街巷、飲食、視覺和味覺喚起鄉愁和城市的記憶,喚起對家國命運最深切的痛楚,對大變革時代的擁抱和體悟。

獲獎作品書影 資料圖片
孫甘露曾寫過《信使之函》《訪問夢境》《我是少年酒壇子》等,被文壇視作“先鋒派”的代表,而創作《千里江山圖》是一次新的嘗試。小說的題材、人物塑造、敘事方式都呈現了很大的變化,從撲朔迷離的先鋒敘事轉向了樸實平整的現實敘事,為革命歷史敘述提供了新的藝術可能。孫甘露坦言:“我把自己視作一個初學者,一個新作者,實際上也確實如此。嘗試接觸一個全新的小說領域,從頭至尾將其視為一次全新的學習過程,既是對歷史的辨析,也是對歷史題材寫作的辨析和想象。”
正是在準備這部小說的日子里,他重新認識了近代中國的歷史、中國文學的傳統,重新認識外國文學的影響,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性。同時,為了讓細節更具說服力,孫甘露廣泛搜集中共黨史早期史料,深度挖掘龍華革命烈士生平事跡,查閱參考當時的城市地圖、報紙新聞、風俗志等檔案材料。一條馬路、一件大衣、一出戲、一部交響曲、一道菜……建構出身臨其境的空間感。
創作從未止步。孫甘露透露,他目前正在翻閱一些史料,也有些不成熟的構想,希望將來有契機變成一個成熟的故事,呈現給讀者朋友們。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12日 04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