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琳(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教授)
走進位于江西省贛州市西部山水交融的上猶縣,一種情感上的黏結便自然而生。這種情感牽絆一方面源自中央美術學院對口支援上猶縣的責任使命;另一方面也因為上猶縣自身具備的生態和人文稟賦讓人不由心生喜愛,其“七山二水一畝田”的獨特環境景觀和客家風物人文景觀共同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水生活畫卷。
對上猶縣這種生態優先的環境依托型城鎮而言,如何將“綠水青山”轉變成“金山銀山”,如何將自然山水特征融于現代城鄉建設,將各類型特色資源轉化為當地的文旅產業優勢,如何進一步提升人居生活品質與城鄉服務設施水平,增強城市競爭力和吸引力,都是亟待破解的重要議題。
今年暑期,我與建筑學院“遠瞻計劃”團隊的16名師生一起在上猶縣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先后到訪營前鎮、五指峰鄉、梅水鄉、油石鄉、社溪鎮、安和鄉和紫陽鄉等地,與當地干部及群眾深入交流,走訪特色企業,有針對性地對走訪村落的規劃建設提出意見和建議,同時發揮同學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以藝術設計為抓手,為當地鄉村振興想實招、做實事。
上猶縣紫陽鄉是當地有名的移民村,位于秀羅村的移民房是為數不多保存較為完整的移民舊址,鄉政府計劃將此處改造為移民歷史博物館。今年6月底,中央美術學院團隊冒著暑熱,來到這個小村莊,研究歷史,分析畫稿,實地創作。山林茂盛,河流淙淙,簡樸的瓦房,一代代的村民形象,呈現了從龍門七星楓樹坳與烏石搬遷到秀羅村的移民歷史,向人們講述著幾十年的歲月故事、人世滄桑。同學們在60米長、近4米高的移民房外墻上彩繪的新時代移民畫卷,已經成為當地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一張鄉村建設的文化新名片。村民們由此獲得了重要的身份認同,對我們的壁畫嘖嘖稱贊、喜愛有加。
近年來,上猶縣著力推進“一村一品牌”興村戰略,這一舉措明確了鄉村獨特的發展方向與資源優勢。我們以社溪鎮江頭村和安和鄉富灣村為示范,分別對應其產業和特色,以“江頭俠”和退伍兵哥為出發點重新設計了性格鮮明、識別力強的鄉村IP。“江頭俠”標識設計延續“桃源水鄉,俠義江頭”的形象定位,圖案以“龍蝦”為設計原型,將抽象與夸張后的龍蝦形態融入“俠客”元素,同時將佩劍替換為鍋鏟,增加形象趣味性,體現江頭村小龍蝦美食特色,助力完善小龍蝦產業鏈。富灣村IP設計以村支書、退伍軍人康寬軍為設計原型,同時加入富灣村代表性的作物,如香菇、富硒米、羊角蜜、臍橙,體現黨建引領特色產業,致力帶動群眾致富,實現鄉村振興的愿景。
暑期社會實踐期間,師生前往油石鄉中心小學、安和鄉富灣村、梅水學校和上猶中學開展美育支教活動,吸引了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們踴躍參與。在“小老師”的指導下,同學們積極嘗試不同的藝術創作媒介,有的描繪家鄉特色風景,有的想象未來的家鄉模樣,作品類型豐富,生意盎然。在這個過程中,參與支教的同學們也體會到了美育下鄉的快樂。之后,我們又繼續為油石鄉茶旅基地的入口形象進行了整體方案設計。
兩年來,團隊先后完成望猶江文化中心和商業街、上猶縣市民中心(數字經濟產業園)以及全域旅游集散中心的設計工作。文化中心和商業街位于猶江江畔,在老城和新城的中心交接地帶,并與上猶重要景點東山寺隔江相望,服務人群眾多,地標效應顯著,建成后將進一步完善上猶縣的文化和商業設施配套,助推濱江特色景觀風貌帶的打造和升級,是完善城市功能和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名片。數字經濟產業園項目位于迎賓大道南側,兼顧了市民政務服務中心和產業辦公等綜合性內容,設計取當地客家圍屋“和合”的精神內涵,引入陽光共享大廳,希望打造一處親民、開放、包容的公共服務空間。
今后,我們還將持續關注上猶縣各鄉鎮的建設發展,深入推進與上猶縣結對共創的“產學研融合”模式,充分運用好專業實踐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雙實踐”模式,鼓勵青年學子扎根社會,放眼未來,將個人成長與時代需要相結合,將前沿思索與身體力行相結合,積極投身城鄉變遷和社會發展的新進程之中。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13日 11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