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張覺尹
近日,由廈門市博物館(廈門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鄭成功紀念館副館長陳燕茹創作的《鼓浪嶼民國日記》首發式暨作品研討會在外圖廈門書城舉行。
這是一部非虛構歷史類紀實文學,以“第一人稱”寫下的歷史名人日記,被列入“2022年廈門社科叢書”。全書約45萬字,內容豐富、資料翔實,使用歷史資料圖片200余張,選取官紳商學各領域33位典型代表性人物,通過“人文薈萃”“醫者仁心”“商業浪潮”“革命風云”四個篇章講述鼓浪嶼名人、家族的往事。透過一個個家族的背影,展示昔日先賢的愛恨別離,彰顯鼓浪嶼獨特的文化魅力。日前,本報記者對該書作者陳燕茹進行了專訪。
考證史料過程如同解謎破案
記者:請您談談這本書的創作緣起和過程?
陳燕茹:從開始動筆到成書,前后花費了五年時間。但早在十年前,我來到鼓浪嶼的鄭成功紀念館工作時,就有了這個構想。每天從一棟棟花園洋房前走過,我常常好奇里邊發生過怎樣的故事。于是,我就開始搜集、整理相關的史料。2017年鼓浪嶼申遺成功,我覺得應該為鼓浪嶼寫一本書,將它的故事、文化和精神講述出來。2019年底因新冠疫情暴發,居家期間有了大量屬于自己的時間,我遂將之前所寫的文章重新編排整理,確定體例,正式開啟了這本書的寫作之路。本書基本成型于2020年底,經過數次修改調整,于今年正式出版。
我是考古專業出身,歷史研究講究“三重證據法”,也就是要將文獻史料、實物史料與口述歷史相結合,相互印證,而實物史料又是可信度最高的,墓碑就是其中一種。鼓浪嶼上有很多基督徒的墓葬,我經常在上下班的路上去“考古”,在一塊塊墓碑之間穿梭、拍照。當我搜集到各種各樣的資料之后,就要對各種零亂的信息進行比對分析、去偽存真,這個過程有點像破案,或者像拼圖游戲,根據蛛絲馬跡一一排查梳理,還原出事情的真相。我特別享受這個解謎的過程,非常有成就感。
以“第一人稱”講述歷史人物故事
記者:寫鼓浪嶼的著作浩如煙海,您這本書的創新之處是什么?
陳燕茹:這是模仿歷史人物的口吻以“第一人稱”寫下的日記。形式創新,內容真實,既有對當年人物經歷的細細考證,也有對他們心路歷程的暗暗揣摩。人文、歷史、建筑、社會、家族、人情、商海、時代反思等,無不囊括其間。
我覺得歷史研究不應該只是埋首故紙堆,而是要不斷推陳出新,在深入淺出上做文章。畢竟聯系當下,啟迪未來,經世致用才是研究的最大意義,這也是我選擇“日記體”的初衷。我想用考古學的方法結合最接地氣的個人表達,將史料的扎實與文學的生動相結合,嚴謹而有新意,向世人立體還原當年鼓浪嶼上的社會場景,展現鼓浪嶼人物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和老別墅背后的家族故事。通過挖掘一些瑣碎的細節和感人的瞬間,透過個人命運沉浮和家族興衰波折的往事,撿取恢宏歷史中的吉光片羽,管窺這些偉大人物的美好品質,以古鑒今,啟迪當下。
【人物名片】
陳燕茹,北京大學歷史學碩士。長期致力于閩南文化、廈門文物及鼓浪嶼文史的研究與宣傳。《鼓浪嶼民國日記》系其撰寫的“鼓浪嶼三部曲”中的第二部,第一部《鼓浪嶼紅色記憶》已于2022年由鷺江出版社出版,第三部《碰撞與交融——鼓浪嶼1903-1941》(暫名)正在撰寫中。
來源:廈門日報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