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與動態】
作者:趙凡
近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主辦,“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協同攻關創新平臺、中國社會科學院甲骨學與殷商史研究中心、中國歷史研究院甲骨學研究中心承辦的“顧頡剛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顧頡剛先生誕辰130周年座談會”在中國歷史研究院召開。來自中國歷史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河北師范大學、北京語言大學、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人大書報資料中心等單位的5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
顧頡剛是我國著名歷史學家,是“古史辨”學派的創始人,在中國上古史、歷史地理和民俗學等領域作出了開創性貢獻。從1954年到1980年,顧頡剛完成了二十四史點校、《尚書》今釋今譯等重要工作,為歷史學學術發展與人才培養作出巨大貢獻。他還創建了中國現代歷史地理學、民俗學等學科,為學科發展組織學會、創辦刊物、培養人才,這些經驗對現在的學科建設仍有指導意義。他勤奮治學,一生撰寫了兩千多萬字的學術成果,被整理為62冊《顧頡剛全集》,留下了豐厚的學術遺產。
專家學者從多個角度總結和闡釋了顧頡剛的學術成就。大家認為,除了“層累地造成的古史說”以外,顧頡剛提出的“四個打破”思想,今天仍可指導古史與古書的研究,如研究殷商史就需要從古書中甄別出真正的商代史料,做到“以商還商”;從闡釋學的角度來看,顧頡剛的學術思想促進了學界對古史的闡釋能力,實現了人文研究與科學方法的統一;從先秦史學的發展看,“層累地造成的古史說”也可用來剖析周代史官的史學體系與諸子百家的歷史觀,能夠啟發我們重新認識《山海經》等古書中的古史系統。此外,與會專家還研討了顧頡剛如何利用甲骨文、金文開展學術研究,以及他治《尚書》過程中對古文字材料的重視利用等。
當天下午,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各研究室負責人以“顧頡剛先生與中國古代史學科建設”為主題展開座談。大家表示,顧頡剛的學術研究能夠打通學科畛域,重視研究歷史規律,注重從社會思想角度研究先秦秦漢史,重視邊疆史與西北考古,重視傳世文獻等。此外,他還有著強烈的愛國之心與現實關懷。今天我們紀念顧頡剛先生,不僅要學習他的治學方法、治學理念,更要學習他高尚的情操以及對真理孜孜以求的精神,繼承他留下的寶貴學術遺產和精神財富,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貢獻智慧與力量。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14日 14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