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線講述】
古詩新解 感悟家國情懷
講述人:湖南永州市李達中學語文教師 張芝蘭
古詩詞承載著豐厚的文化基因,如何讓它們在校園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這是新時代教師的責任。
根據我的教學實踐來看,首先要注重孩子們的詩詞積累。每年寒暑假,我都引導他們從《最美唐詩》《最美宋詞》等課外詩入手,進行每日打卡活動。開學后,大家便迫不及待地迎來每月一次的“詩王爭霸賽”。賽場上,大家躍躍欲試、競相背誦,有時還會即興創作詩歌,根據關鍵字現場飛花、妙語連珠。
八年級時,我開始著重培養學生對詩歌的理解能力。我帶著他們創作“精讀手記”,對詩歌做個性化的深入解讀,再對這些信息進行整合提煉,形成自己個性化的閱讀體驗。由一首小詩,走進一個大時代,在詩人構筑的世界里,孩子們盡情感受著古代知識分子的愛國情操和人文關懷。
我還把優秀的學生作品發表在公眾號中,同學們點評交流,碰撞思維火花。課前五分鐘,學生站上“詩詞講壇”進行展示。記得有一次校際交流課上,有位同學結合《三國演義》和《江城子·密州出獵》《京口北固亭懷古》兩首詞,自己創作小詩解讀孫權:天下大勢握在手,三足鼎立據揚州,蒼茫大地主沉浮,唯有英雄孫仲謀。聽課老師驚嘆不已,掌聲不絕。
讓文化自信的種子落地萌芽,需要用心澆灌,我們會繼續努力。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陸健、李潔、李宏、張國圣、周洪雙、龍軍、禹愛華、趙嘉偉、趙秋麗、馮帆、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王鵬、孫歡歡、李青)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16日 07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