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線講述】
鄉音越調 讓古詩詞可唱可演
講述人:浙江嵊州市城南小學教科室副主任 魏巧雯
聽,那悠揚悅耳的越劇是誰在吟唱?“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原來,是一群小學生唱著朗朗上口的詩詞,走在研學旅行的路上。
越劇“牽手”古詩詞,還要從八年前說起。2015年,在越劇表演藝術家竺小招的牽線搭橋下,南京藝術學院年過八旬的謝子華教授,為課本里的古詩詞譜上了不同流派的越劇曲譜,“越韻古詩”應運而生。
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我們發現,有“越韻古詩”加入的語文課堂,變得更有趣味了。帶著鄉音越調的古詩詞可唱可演,深受孩子們喜歡。
有了越韻古詩,詩中的畫面更容易想象。如用尺調腔譜成的《一去二三里》,曲調輕快活潑,一幅欣欣向榮的美麗鄉村景象如在眼前。詩中的情感,也更易理解。比如,徐派唱腔譜成的《竹石》給人以堅定高昂之感,戚派唱腔譜成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給人以悲切之感,畢派唱腔譜成的《涼州詞》又有悲愴豪邁之感……
現在,“越韻古詩”已成為我們詩詞教學的“標配”:教學導入時唱一唱,熟悉今天要學的古詩詞;課堂中唱一唱,感悟詩中情感;下課前再唱一唱,帶著無窮回味結束這一課。如此,古詩詞深深刻進了孩子們的記憶里。一(2)班的朱雨沐同學說:“我發現,越韻古詩能幫我背詩。就像《小池》,我死記硬背,老是記不全。可自從學唱這首越韻古詩后,只要想著旋律,就能完整地唱出來、背出來。”
如今,我們學校的每個孩子都能隨口唱上幾首越韻古詩。二(1)班的郭子駿同學穿上長衫,化身詩人賈島邊唱邊演,將《尋隱者不遇》拍成微視頻在網上展示;五(4)班的沈星辰同學說:“在詩詞世界里,我看到了李白的豪放不羈、杜甫的憂國憂民,對他們的所思所想有了更深的了解……”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陸健、李潔、李宏、張國圣、周洪雙、龍軍、禹愛華、趙嘉偉、趙秋麗、馮帆、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王鵬、孫歡歡、李青)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16日 07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