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園林設計與規劃成為了當代社會中備受關注的領域。作為園林專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園林課程教學不僅關系著學生的專業素養培養,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在新時代背景下,園林課程教學需要與時俱進,不斷發展和創新,以適應社會的需求和發展趨勢。園林專業作為農業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課程教學的核心內容和教育方法也必須適應新農科建設的要求,將課程教學納入園林學科中長期發展規劃,制定相應具體制度,采取相應的實踐策略,重新思考園林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推進園林課程教學的創新與發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為新時代培養更多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園林專業人才,為美麗中國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新時代園林課程教學的內涵。新時代園林課程教學是在當前社會背景下,針對園林專業學生的教育和培養,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和行業變革的要求。它強調園林教育的實踐性、跨學科性、社會需求導向、創新性和合作性,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綜合能力、創新思維和團隊合作能力為目標。新時代園林課程教學注重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通過實地考察、實驗實訓、實際項目等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真實地接觸和應用所學知識,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它強調園林設計與規劃涉及多個學科的知識,如建筑、景觀、生態等,跨學科的融合是其中的重要內容。教學應與其他學科進行交叉合作,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其綜合能力和創新思維。此外,新時代園林課程教學也關注社會需求和行業發展趨勢,與城市化進程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緊密結合。教學應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其能夠滿足社會對城市環境的要求。同時,教學還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通過開展創新設計和研究項目,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思考能力。團隊合作也是新時代園林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小組項目、團隊實訓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
新時代園林課程教學的特征。新時代園林課程教學具有實踐導向、跨學科融合、社會需求導向、創新意識培養和團隊合作培養等特征。這些特征的存在將為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提供更好的平臺,使其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一是實踐導向。新時代園林課程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實地考察、實驗實訓、實際項目等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提升其解決實際問題和應對挑戰的能力。二是跨學科融合。園林設計與規劃涉及到建筑、景觀、生態等多個學科的知識,新時代園林課程教學強調跨學科的融合,通過與其他學科的交叉合作,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其綜合能力和創新思維。三是社會需求導向。新時代園林課程教學關注社會需求和行業發展趨勢。緊密結合城市化進程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其能夠滿足社會對城市環境的要求。四是培養創新意識。新時代園林課程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通過開展創新設計和研究項目,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思考能力,培養其在園林領域中的創新能力。五是團隊合作培養。園林設計與規劃往往需要團隊合作完成。新時代園林課程教學重視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通過小組項目、團隊實訓等活動,使學生能夠有效地與他人合作,提升團隊協作能力。
新時代高校園林課程教學的新要求。面對全球化、科技化的挑戰和機遇,新農科建設作為農業領域的前沿理論與實踐,為園林專業提供了新的研究和實踐范式,同時也對高校園林課程教學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首先,要重視生態環境。新農科倡導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這使得園林專業課程必須更深入地反思和研究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這意味著園林課程需要強調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以及生態延續性的必要性。其次,要重視多學科知識融合。新農科建設不僅僅是農學本身,它還結合了生物技術、信息技術、社會科學等多種學科。對園林專業而言,這要求課程內容需要有更廣泛的跨學科知識融合,例如將生態學、都市規劃、社會經濟等與園林學相結合,以培養具有寬廣知識視野的園林人才。再次,要重視科技與創新與課程的融合。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園林設計、規劃和管理都正在經歷數字化轉型。因此園林教學必須考慮如何將前沿的科技和創新理念納入課程體系來確保學生具備與時俱進的技術能力和思維方式。然后,教學中要重視全球化與地方性的平衡理念。園林課程要反映出全球化的趨勢,同時又要深入到本土文化和生態環境的具體實踐,從而確保學生既有國際化的視野又能夠深入地理解和應用本土知識。最后,教學中要重視社會參與倫理責任思想。園林不僅僅是景觀設計和建設,更多的涉及與社區和公眾的交流合作。這要求園林課程必須強調社會參與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以及對于社會和環境所承擔的倫理責任。
新時代開展高校園林課程教學,要采取有效的實踐策略,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綜合能力、創新思維和團隊合作能力,為培養優秀園林人才提供有效的指導。
構建跨學科實踐教學平臺。交叉學科整合是園林學發展的必然趨勢,特別是在新時代,其價值和重要性愈發凸顯,交叉學科整合應深入到教學各個環節。制定專門的學科交叉課程設計計劃,以具體項目為依托,組織跨學科的教師團隊,根據項目的實際需求,確定各學科在項目中的角色和分工,然后全方位的構建園林專業跨學科實踐平臺。在跨學科實踐平臺中既是一個線上的知識分享平臺,也是線下的跨學科工作坊或研討會。在此平臺上,學生不僅可以獲得來自其他學科的知識支持,還可以與不同學科的學生共同合作進行團隊項目。可以通過對已有的跨學科合作項目進行深入研究,讓學生在實際案例中看到各學科如何有機結合,解決實際問題。
建立園林數字化教學實驗室。面對科技的迅猛發展,園林教學亦需跟隨時代步伐,融合先進技術,進一步豐富教學方法和手段成為了新農學課程建設的內在要求,這可以從數字化三維建模、遙感技術、虛擬現實等技術角度入手,建立園藝數字化教學實驗室,將與園藝相關的幾個重要現代信息技術引入到教學過程中,增加教學實效性。推動數字化模擬技術在設計教學中的廣泛應用。利用三維建模軟件,如SketchUp、Rhino等讓學生在虛擬環境中模擬園林空間,實現對植物、地形、水體等元素的動態配置,從而增強設計方案的直觀性和真實感。引入遙感與GIS技術在園林規劃和生態分析中。通過高分辨率的遙感圖像,學生可以準確分析土地利用類型、植被覆蓋度等地理信息,結合GIS軟件進行多尺度、多維度的空間分析,可以為園林規劃提供精確的數據支撐。融入虛擬現實(VR)與增強現實(AR)技術,為學生提供沉浸式的學習體驗。例如,在教授園林歷史與文化課程時借助VR技術,學生可以“身臨其境”地游覽古典園林,體驗不同歷史時期的園林風格。另外,還要不斷探索和引入其他前沿技術,如無人機航拍、大數據分析等,使教學更為科學、高效和有趣,同時也培養學生對新技術的敏銳感知和掌握能力,推動園藝專業創新與發展。
完善園林倫理教育課程體系。在園林教學中,倫理教育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價值引領作用至關重要,培養學生的正確的學習、科研倫理價值觀,在對學生個人道德素質提升的同時,也要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觀,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撐。在園藝專業倫理課程體系的構建中,一方面,要注意引入環境倫理學的相關內容,在教學中重點強調人類行為對環境的影響。可以借助案例分析,讓學生深刻認識到不可持續的設計和開發行為可能帶來的長期后果,從而培養他們的環境責任感。另一方面,也要深入推進園林生態學的實踐教學,在科研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生態保護意識。通過生態系統的概念,使學生理解園林在維護生物多樣性、調節微氣候、提供生態服務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進一步認識到園林生態設計與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緊密聯系。
綜上所述,新時代的園林課程教學不僅是對課程體系的更新,更是對園林教學目標和理念的再定義。重塑課程結構不僅是對學科知識的更新和整合,更是對未來園林發展方向的預見和引領。未來,高校園林專業要堅持深化教改,更為積極地與相關學科進行交流與融合,確保園林教學始終走在時代的前列。(作者:林怡,廣東生態工程職業學院講師)
來源:光明網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