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住長沙市雨花區,40歲的單身女性張某與小區醫館男技師任某墜入愛河,深陷對方“甜言蜜語”的陷阱,被對方編造的各種理由索取錢財43萬余元。任某弄了一出詐死躲債的鬧劇,找了個“徒弟”,編造出任某已經去世,給張某留了500萬遺產的謊言……9月1日,長沙市雨花區法院通報了這起詐騙案。
微信轉賬35次 被騙43萬
單親媽媽張某帶著兒子住長沙某公寓小區,因頸椎腰椎毛病,張某到小區內某中醫館做中醫針灸診療,醫館推拿技師任某多次為其推拿服務,一來二往中兩人逐漸發展為“戀愛”關系。任某告訴張某自己婚姻不幸,將與陜西老家妻子離婚,并承諾與張某結婚,照顧張某母子。

任某對張某母子大獻殷勤,并利用張某的愛意和信任,編造了各種謊言向張某“借錢”,在2021年2月至6月期間,張某共35次微信轉賬累計43.96萬元給任某“救急”,這些借錢理由除了老家房屋裝修需要資金、開車撞了人和經營小店食物中毒需要賠償等,最離譜的是,任某編造了自己陜西老家年僅3歲的兒子重病需要手術費10萬、兒子去世喪葬費3萬等理由——深陷“戀愛”的張某不僅從未懷疑,還無比心疼任某,除了“有求必應”打款,還微信安慰,關心備至。

自導詐死鬧劇
但張某所不知道的是,每次飽含關愛的微信轉款一到賬,身在陜西老家的任某立即吃喝玩樂揮霍一空。最狠的是最后一次詐騙,任某用另一個手機號碼注冊微信,假扮成自己的“徒弟”小飛,發微信給張某,“師傅已經過世,給您留了500萬。現在需要安葬費12000元”,并“轉發”了任某給張某的遺產、遺言,張某信以為真,哭哭啼啼給徒弟小飛轉去12000元,等著小飛給她送來“師傅”任某的500萬遺產,卻是小飛左右推脫,張某這才生疑,終于意識到上當受騙,于是報警。公安民警于2023年3月6日將被告人任某抓獲。
長沙雨花法院于2023年8月9日公開審理本案,被告人任某認罪認罰,雨花法院判決:一、被告人任某犯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六年,并處罰金人民幣五萬元;二、責令被告人任某退賠被害人張某經濟損失款人民幣439599元。現判決已經生效。
法官提醒:
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人們對愛情和婚姻總是充滿了美好的向往,而不法分子往往就利用這一點實施詐騙。犯罪分子以婚戀交往為名,發展成戀人獲取信任后,編造各種理由向受害人索取錢財,騙取受害人錢財。本案中被害人張某為40歲單身女性,年長于被告人任某10歲左右,深陷任某的“甜言蜜語”陷阱,被騙43萬余元。任某的謊言并不高明,稍微留心就能識破,但張某在“戀愛幻想”中毫不懷疑,導致物質、精神雙受打擊。
從近年來辦理的涉婚戀詐騙案件情況來看,中年單身女性正成為犯罪分子的新目標。中年單身女性具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其中一部分感情經歷坎坷,當犯罪分子花言巧語誘惑下,對其產生好感后,往往戒備心理較弱,進而變得毫無防備,缺乏應有的自我保護意識,導致被騙。
以案為戒,婚戀交友中,一定要核實對方真實身份,在深入了解對方身份背景前,不要和對方有經濟上往來,更要特別留心防范犯罪分子編織的“甜蜜陷阱”。對方提出借款時,要提高警惕,避免陷入情感騙局。當遇到詐騙時,受害人要注意保留相關證據,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
瀟湘晨報記者周凌如
來源:瀟湘晨報企鵝號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