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城市綠化更好造福百姓
——訪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
光明日報記者 邱玥
近年來,我國城市綠化建設成效顯著,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綠色成績單”;但與此同時,部分城市綠化出現“走偏”苗頭,相互跟風、貪美求貴等現象屢見不鮮。如何讓城市綠化回歸自然,更好造福百姓?對此,本報記者專訪了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
記者:如何評價目前我國城市綠化發展現狀?
王凱: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穩步推進城市綠化工作,改善了城市生態環境,提升了城市宜居品質。截至目前,全國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38.7%,三分之一的城市建設用地是綠地,建成城市公園2萬余個,人均公園綠地面積接近15平方米,建成各類綠道達到9萬余公里。城市綠地切實改善了城市生態環境,為人民群眾提供了類型豐富的休閑游憩空間,提升了城市宜居品質;老百姓身邊的社區公園、口袋公園不斷增加,休閑游憩、運動健身、文化科普、兒童游戲等設施逐步完善。根據2021年全國城市體檢滿意度調查,城市居民對公園綠地方便性的滿意度超過80%。
從總體上看,我國城市園林綠化的生態、游憩、景觀、文化、安全等綜合功能逐步完善,不斷滿足廣大城市居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但是仍存在城市公園綠地系統性不強、均衡性不夠,不同地區、大中小城市、新區與舊城水平差異大等問題。
我國城市發展已經進入了城市更新的重要時期,2012年后城市綠地面積、綠化覆蓋率、綠地率逐年提升,但增長率逐步趨緩,城市建成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保持在較高水平,增長趨緩。城市綠地建設由過去大規模的增量建設,向補短板、提品質并重轉變。
記者:部分城市綠化建設走向“政績工程”“面子工程”,原因何在?如何從源頭上防止?
王凱:近年來,個別地方仍存在違背發展規律搞綠化建設的現象。這些問題的發生,主要還是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理解得不夠深入,部分地方城市綠化建設中,仍存在“重經濟、輕保護”“重景觀、輕生態”“重面子、輕民生”等現象。其次是不尊重城市發展規律和城市綠化建設規律。一些城市忽視了當地的自然環境氣候和植物生長規律,不考慮地方的財力情況,片面追求一時效果,貪大求洋、急功近利,造成本該造福百姓的城市綠化工程背上“形象工程”的惡名。
從源頭上防止這種傾向,應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城市工作發表了系列重要講話。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和行業工作者應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的精神內涵,認真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以建設美好人居環境為目標,堅持問題導向、科學決策和系統觀念,科學推進城市園林綠化工作。
記者:應采取哪些措施科學推進城市綠化?
王凱:科學綠化是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保護修復自然生態系統、建設綠水青山的內在要求,是改善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維護生態安全的重要舉措,對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具有重大意義。
一是完善系統,構建城市綠色生態網絡。結合自然山水是我國傳統規劃的基本理念,在宏觀綠色空間布局中,應保護和凸顯城市自然山水格局,構建連續完整的生態基礎設施體系,將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讓城市在大自然中有機生長;在城市尺度上,應合理布局結構性綠地和公園綠化活動場地,促進綠色空間均衡布局、結構完整、連接暢通。
二是尊重規律,科學開展城市綠化建設。城市綠化要充分考慮地方財力、水資源的承載能力等,推廣節約型、節水型園林綠化。堅持適地適樹,優先選用便于管護的鄉土樹種。尊重自然規律,堅決反對“大樹進城”等急功近利行為,避免片面追求景觀化,切忌行政命令瞎指揮,嚴禁脫離實際、鋪張浪費、勞民傷財搞綠化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三是以人為本,提升城市綠化管理服務水平。當前,人民群眾期盼有更安全便捷的綠道網絡、更均衡多元的公園體系,更加健康、全齡友好的公園服務。城市綠化建設應加強對“一老一小”的關心關注,推進兒童友好理念融入公園綠地規劃設計,加強無障礙設施建設。近期,住建部推動“口袋公園”建設、綠地開放共享等一系列工作,已經取得了較好成效。下一步應著力于構建布局均衡、功能完善的公園體系,結合城市更新,留白增綠、拆違建綠、見縫插綠,加強各類公園建設,因地制宜增加百姓身邊的“口袋公園”等綠化活動場地,推進公園綠地開放共享。提升城鄉綠地生態功能,有效發揮綠地服務居民休閑游憩、體育健身、防災避險等綜合功能。
四是綠色發展,增強城市綠化空間的韌性。加強防災避險綠地建設,增加城市應急避難場所。加強防護綠地建設,發揮園林植物凈污防噪功能,促進城市健康安全。落實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通過豎向設計增強綠地匯水排水能力,增強綠地海綿功能。因地制宜推進垂直綠化和屋頂綠化,豐富立體綠化形式,不斷拓展綠色空間。推動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城市動植物棲息地保護修復,促進不同規模、不同類型生境斑塊之間的連通。
五是文化引領,充分挖掘園林藝術內涵。城市綠地是展示城市文化的重要窗口,應總結本土園林文化精髓和地方特色,推進城市綠地與美學、藝術元素相融合。城市公園綠地也是當代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如深圳每年開展的公園文化季活動,在公園中開展花展、音樂節、讀書會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休閑活動,受到市民的普遍歡迎。城市綠地中還應融入城市的當代文化功能,將文化館、藝術館、博物館、體育館等文化建筑融入大型公園化地區,引領文化創意產業、綠色休閑服務和消費升級。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04日 04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